上海一46岁女子突发脑溢血,需要做手术,结果却找不到亲人签字!原来,她未婚未育,

春秋说史 2025-11-17 16:12:17

上海一46岁女子突发脑溢血,需要做手术,结果却找不到亲人签字!原来,她未婚未育,父母也都去世了,最后找到女子远房亲戚签字做手术,处于亲情,亲戚先垫付了3万,不料,他很快又收到医院催款,还要缴纳21万费用!亲戚吴先生无力承担,找到居委会做担保,想将女子保险和存银行的钱拿出来治病,可银行和保险公司,却不承认居委会的担保! 在上海,有个让人越想越堵心的事,主角是46岁的蒋女士,本来好好的人,一场突发脑溢血把她直接送进了ICU。 命悬一线的时候,她自己的钱、自己的保险,本该是用来救命的,却在关键时刻像被锁进铁箱子一样,谁也拿不出来。 人还躺着抢救呢,医院那边等着家属签字、等着付钱,可真正能做主的人一个都没有,她父母早走了,自己也没结婚、没孩子,平时一个人过,出事后就彻底陷入了“没人能替她说话”的境地。 幸好有个远房亲戚吴先生站出来了,两人平常几乎不来往,顶多过年碰个面,他不是近亲也不沾亲情利益,就是看不过去,硬着头皮以“关系人”的身份给她签了手术同意书。 再加上同事们一起凑了三万块,算是撑住了第一波抢救,可现实的压力来得比善意快,蒋女士术后查出烟雾病,需要呼吸机维持,医院很快甩出一张21万的账单,后面每天还得五六千往外烧。 吴先生一个普通打工族,一听这数字就傻了眼,他想帮,可他兜里就这点钱;不帮,看着人躺在那,他心里又过不去。 更郁闷的是,蒋女士根本不缺钱,卡里有存款,保险也买了,本来就是为了防这种大病的,可她昏迷着,没有办法亲自授权,这些钱就像不存在一样,谁也动不了。 社区居委会也被急得团团转,想着用集体信誉来担保:我们是官方机构,能不能先把钱取出来救人? 结果银行、保险公司统统摇头:没有本人签字,不行;没有法定监护人,也不行,理由都没错,本意是为了保护个人财产不被乱动,可放到救命这事上,就成了堵住生命通道的石头。 银行甚至让居委会去开“无亲属证明”,这东西谁能证明?保险公司也坚持必须“法定监护人”来申请理赔,可蒋女士压根就没有。 所有人都好像在对着一个空洞发力,干着急,却谁也破不了这个局,蒋女士的处境,其实就是当下很多独居群体的真实写照。 她没结婚、没孩子,生活简单安稳,可一旦遭遇突发状况,她就完全暴露在风险里。要不是同事发现她昏迷在家、要不是那个远房亲戚愿意伸手,她可能连送医的机会都没有。 更讽刺的是,我们的法律其实早准备好解决办法了,《民法典》里有个“意定监护”的制度,说白了就是在健康的时候提前选一个可信的人,以后万一丧失意识,他就能帮你签字、用你的钱、替你做决定。 听着很合理,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结果成了摆在法条里但没被使用的“沉睡工具”。 好在蒋女士最后脱离了危险,算是捡回一条命,但这件事戳中的问题一点都不小,现代社会里,“没人可依靠”正在变成很多人的常态。 光有制度还不够,公众得知道怎么用;而对于那些来不及提前安排的人,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严格监管下的“紧急授权机制”,让病人在失去意识时,也能用自己的钱救自己的命? 说到底,规矩是为保护人命和财产而设的,而不是在关键时刻,把人困在制度的死角里出不来。 蒋女士的事,就是在提醒我们:社会在变,制度也得跟着有温度、有弹性,才能守得住每一个独居者的安全底线。

0 阅读:163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