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唤醒中国的,不是海湾战争,而是这场用时仅仅11分的战争! 如果说海湾战争是让全世界见识了什么叫“现代战争直播课”,那真正让中国军方后背发凉的,其实是五年前的一场小规模空袭。 规模不大,时间不长,却像一巴掌把过去的作战观念直接扇碎了,这场行动,就是 1986 年美国对利比亚发动的“黄金峡谷”行动。 它震撼人的地方,不在于炸了多少目标,而在于它用 11 分钟,把未来战争怎么玩全都演给你看了。 先别急着说飞机扔炸弹,真正的第一枪,是从电磁空间打响的,美国人一开头就派上 EF-111、EA-6B 这类电子战飞机,一共 14 架,像一群看不见的黑影,把干扰信号往利比亚的防空系统里狠狠灌。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利比亚那套从苏联高价买来的雷达,屏幕上除了雪花点,啥也看不到,部队之间的无线电像被拔了电源一样,一句指令都传不出去。 原本号称“看家护院”的 SA-5 防空导弹,因为完全找不到目标,直接变成摆设,连六分钟都没撑住,一个国家的防空网就像被人按了关机键。 剩下几个没被打的雷达站甚至不敢开机,生怕一开机信号就暴露位置,下一秒导弹就飞来。 中国军方看到这场景,简直跟被雷劈了一样,原来战争不是炮弹越多越强,而是谁先把对方的信息系统打瞎、打聋。 而等电子战把路清好了,接下来更让人下巴掉地上,执行攻击的 F-111 战斗轰炸机,不是在邻国基地起飞的,而是从英国那头飞过来的。 法国、西班牙不给他们领空?没关系,美国人绕了一个半欧洲,硬是多飞了五千多公里,中途还在空中加了四次油,就为了确保任务按时打到。 这意味着传统那种“国土大就安全”的想法彻底破产了,你再宽的疆域,也挡不住这种跨洲级的精准打击。 更可怕的是,他们扔的不是成吨炸药,而是五十多枚激光制导炸弹,每一枚都像点穴一样扎在关键位置,卡扎菲的指挥部等五个核心目标被一一敲掉。 这一幕,对当时还认为“挖掩体、拼火炮”就能守家的中国军队来说,是一次从根上的震动,大国博弈不再比谁兵多,而是看谁能在你来不及反应前,把你的指挥中枢精准地“关机”。 更关键的是,美国人这套打法,完全不是单兵种拼技术,而是体系化联动,空中有从英国起飞的轰炸机群、还有各种型号的电子战飞机,海上同时部署了三个航母战斗群,舰载机随时能接力补刀。 侦察、干扰、压制、防空、精确打击,这一整条链条像开了挂一样顺滑,每个环节都卡得死死的。 整个攻击流程更像是自动化流水线,先卫星和侦察机确认情报,随后电子战部队让对方瞎掉,再用反辐射导弹拔掉残余的雷达,最后攻击机群安安全全地进去“点名”。 15 种不同飞机组成的五个攻击编队,像一个训练无数次的蜂群,各司其职、互相衔接。 这对当时军种之间配合并不成熟的中国来说,就是一记当头棒喝:不是陆军强不强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让陆海空天电像一个整体一起打仗。 正因如此,“黄金峡谷”这短短 11 分钟带来的震动,比海湾战争还要早、还要直接。 它让中国第一次清醒地看到:未来的战争是信息化的战争,是精准与体系的战争,是一个链条输一次就输全部的博弈。 从那之后,中国军队才真正开始奔向现代化,1993 年提出“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1995 年启动全面的“科技强军”,随后又推进“质量效能型”建设,把体系作战当成核心目标。 可以说,海湾战争是一次全球公开课,而 1986 年那 11 分钟,才是中国军队现代化被彻底唤醒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