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德国为什么最近敢肆无忌惮地挑衅中国?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太仁慈、太善良,挑衅中国不仅代价小,中国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而且对抗中国能够在国际上增强影响力,所以敢于挑衅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弱小的、甚至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国家,总想碰瓷找存在感。 看看德国最近的经济政策,最先上桌的是给中国钢材加税。默茨政府对外喊着要保护自己的产业,结果本国汽车制造商一听就傻了眼。 德国的汽车出口三分之一都靠中国市场,高端钢材也得从中国进口,关税一加成本飙升,德国车企根本吃不消。这政策表面上看硬气,但明眼人都清楚是自己给自己发难。 就在首都政府风风火火制造“脱钩”动作的同时,地方上的企业家却另搞一套,悄悄跑到中国签大单。巴伐利亚经济部长带队,短短几天就敲定了十几亿欧元的合作。 嘴上说要防范风险,脚下还是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德国政策表面硬,背后却照常和中国做生意,全程都透着分裂感。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也插了一脚,说要反制中国稀土管控,但他最清楚德国工业有多依赖中国。 汽车、化工、机械三块主业,绝大部分所需稀土都是中国供应,别说“战略独立”,欧盟喊了好几年都没搞出个替代方案。 德国自以为能靠“氢能战略”摆脱卡脖子,结果关键零部件都要用中国造,嘴上的强势就是给自己壮胆。 最离谱的还是德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骚操作,蔡英文前脚刚在柏林开完“自由大会”,联邦议长后脚就跑去站台,给台独势力背书。 德国一边嘴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边背地里搞小动作,明眼人看就是明着讨好美国,顺便刷下欧盟的存在感,合计着能换来点安全和技术好处。 但中国的反应很快,直接暂停了中德氢能研发合作。德国盼着能靠和美国走近捞好处,等来的却是美企不来德投资,反倒继续在中国开工厂。这一波操作,德国政府本来想的是两头讨好,最后却把自己弄得左右不是人。 还有一出就是“友岸外包”计划,德国政府琢磨着把制造链挪去其他国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结果生产成本陡然多了两成,企业叫苦不迭,订单也跟着跑了。 事实证明,德国经济扛不住“硬脱钩”。今年对华投资还涨了近两成,不管官方怎么喊,企业却一样在中国加码布局。 长时间GDP负增长、失业人数创新高、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这些内在压力让德国根本玩不起“自我切割”,脱钩的代价太沉重。 说到底,德国在经济和外交之间摇摆不定,既放不下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又不敢得罪美国,结果就是局面越弄越乱。每次对华强硬下来,丢的还是自己手上的好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