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64岁的左宗棠打到新疆敌占区时,忽然冒出100多个衣着破烂的官兵,激动地向他跑来,等左宗棠看清后大喊:“你们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左宗棠最初听见动静时,以为是敌军侦骑。随行军官提醒他小心,可等那群人靠近后,残破军服、断裂的佩刀,还有他们喊出的名字,都让左宗棠愣住。他立刻下令停队,把这些人迎到军前。 那一百多人大多瘦得不成样子,说话断断续续。领头的跪在地上,反复确认眼前真的是从肃州推进的大军。左宗棠问他们“还有多少弟兄”。那人含糊回答,他最后一次清点是在前一年,剩不到一百五十人,现在又少了几十。 他们是十一年前从伊犁突围出来的清军残部。城破后,他们带着附近的百姓躲进山谷,他们始终相信援军会来。只是时间太久,多数人死在疾病和饥饿里。这次听说清军逼近,他们翻山越岭,直到在玛纳斯河谷附近找到左宗棠的大队。 左宗棠立刻吩咐军医给他们分药,命士兵把馕饼掰成小块喂下去,又安排军需清点可用衣物。他亲自把几名老兵扶到军帐门口,让他们说出这些年在北疆的情况。 当时阿古柏势力扩张,伊犁数万居民逃散,城中守军仅勉强支持了几天。荣全指挥的官兵尝试向外突击,仅三百多人突围成功。 这一百多人就是幸存的那批。他们进入果子沟附近的山地,白天躲在岩缝,夜里悄悄出去找食物。有年冬天,积雪太厚,他们连续两周无粮,只靠树皮煮水勉强活下去。 有一次,他们听说一条山路被叛军封锁,几个老兵主动吸引追兵,剩下的人趁势护送几十名汉民逃走。那次之后,队伍从二百多人缩到一百多。 这些经历无人知晓,他们也没有任何勋赏,但他们仍坚持不退。每隔几个月,他们就派两人潜出谷地观察动向,盼望朝廷反击。 左宗棠进入新疆时,并不知道他们还活着。他当时的重心在西征部署。1875年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新疆全局。阿古柏控制的城镇已形成链条,沙俄又占领伊犁,局势极紧。 左宗棠在肃州筹饷,整理军队结构,把愿意从军的各族人重新编排,强调纪律,让刘锦棠、金顺等部按照计划推进。他要求各军保持稳定速度,不急追,不轻战,确保粮草不断。 等大军推进到玛纳斯河谷时,被那群顽强的幸存者迎上。左宗棠把他们的讲述传给参谋部,用于修正行军线。他们熟悉山路,指出河道的水位变化、敌军巡逻的位置以及隐藏的支沟。这些信息让清军避开了多处陷阱,加快了北疆收复的节奏。 接下来几个月,清军在他们的协助下攻克古牧地、迪化城等地。阿古柏的军队本已士气低落,加之补给线被切断,一路败退。叛军残部尝试在山谷设伏,也被这些幸存者提前识破。 战事结束后,左宗棠请求朝廷对他们予以酬庸。有人被编入新军继续作战,有人选择回原籍,也有人留在当地务农。 左宗棠早年长期研究西北问题,一直主张新疆不可轻弃。他清楚伊犁失守的后果,因此在奏折中反复强调必须恢复治权。他推行屯田制度,招募各地百姓前往屯垦,修建道路,整顿边防,建立通邮站点。 1881年,他通过谈判收回伊犁主区,虽有赔款,但领土保住。1885年回到北京时病重,不久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