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产,听着光鲜,其实是最辛苦的一群。月入三四万,好像过得不错,实则是夹心阶层——既不属于有钱人,又算不上基层,福利年年都轮不到。 最大的压力无疑是供楼,工资永远追不上楼价;年轻人不靠父母资助,基本不可能上车(买房);有房的人,一加息就吓得冒汗,半辈子都背着“楼奴”的名声。 总之申请不到公屋,因为收入超标。居屋呢?抽签比中六合彩还难,难怪有网友苦笑:“中产唯一的出路,只有继续租房。” 还没算子女教育的开销,补习、学琴、学英文,国际学校一年十几万起,直资学校抽签全靠运气。本来想让下一代努力读书,结果这都成了奢望。 有网友直接总结:“你天天加班赚三四万,交税养着住公屋、拿综援的基层,书读得越多、越努力,偏偏越被‘惩罚’。” 不少人心里想,中产这群人,供楼怕变负资产,如今努力读书,结果成了未来社会的失败者;曾经想着“向上流动”,现在只求“保住现状”就心满意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