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对话了大量中年遭大病痊愈的中年男女,他们认知和观念,普遍都较病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大变化还都出奇地一致。以下是我的归纳总结: 第一,认知到时间、精力等都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是病得虚弱到极致,突然发现,原来连说话、做表情也是耗费精气神的。 这种“有限认知”,让他们重新思考接下来的人生,并决定:坚决不将时间精力花在不必要的人事上。 认知和观念决定行为本身,所以很多人因此发现他们比以前冷漠了。但这实际不是冷漠,是他们不那么“计较”的表现罢了。 他们将更多时间花在能提高自己好的感受的事上,比如去大自然游玩、爬山等等。 第二,“有限”认知,让他们开始重新思考眼下的工作、养育各种是否有必要,很多选择了离职。选择离职者告诉我,他们的工作实际已经看不到任何前途,所做的事也没有任何意义,更不存在给未来做累积的可能,所以选择放弃。 教育上,“有限”认知,让他们认知到“孩子的时间才是最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他们对应试那一套普遍看轻,培训班再也激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更加注重身心健康,或者真正的能力的培养。 他们开始坚持做一些眼下看起来没啥用,但实际却能累积,并迎来复利的事。病后人生感悟 比如读书、运动等等。 至于耗损人的人际关系,他们会完全避开,看都不会再看一眼。 第三,因为对疾病的反思,他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包括身体和心理层面的。这容易理解,如果他们此前对自己的感受关注多,他们或许根本不会得大病。 他们更加喜欢思考。尤其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时间精力,他们不再迷信“天道酬勤”,而更加注重选择。努力改变命运的事,他们不再认同,他们更认同“选择决定命运”。 他们比谁都更清楚,人生下半场,最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比谁更聪明,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敏锐。他们对认知高的人,更加敬佩,也更愿意接近他们,以从他们那里获取适当的点拨、帮助。 第四,他们对新生事物会更加关注,这是因为他们在对过去的总结中有了惊人的发现,他们发现“自己很多困局,都是源于死守旧事物”。 总之一句话,大病让他们开悟,或许这种开悟,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真正原因吧!
再这样下去,肯定是到不了中年的
【140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