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相信,中国敢在日本侵略中国之时,立即核打击日本本土的原因是,日本认为如果中国核打击日本,美国就会核打击中国,出于害怕美国核攻击中国,中国断然不敢核打击日本。 日本当年笃定中国在被侵略时不敢核打击其本土,核心逻辑就是算准了中美之间悬殊的核力量差距,更吃定了美国那张“核保护伞”足够结实。 这种判断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拿着双方核力量的家底反复掂量后得出的结论,毕竟在核威慑领域,实力差距从来都是最硬的道理。 首先得承认,几十年前的美国核武库确实配得上“悬在全世界头顶的利剑”这个说法,规模和技术都达到了让人望而生畏的程度。 就拿1985年的数据来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手里的核弹头加起来有6.3万枚,而中国当时拥有的核弹头数量还不足30枚,这个2000倍的差距就像一个壮汉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比力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核部署早已形成全方位覆盖,在日本冲绳这个离中国极近的地方,早从1950年代就开始部署核武器,到1967年越南战争高峰期时,冲绳的核武数量一度达到1300多枚,其中“马斯B”地对地巡航核导弹射程超过2200公里,把中国大片地区都纳入了打击范围。这种家门口的核威胁,中国不可能不掂量。 对比之下,中国当时的核力量确实只能算“刚起步”,还处在解决“有无”的阶段,远没到能形成战略威慑的程度。 就像你提到的巨浪-1潜射导弹,作为海基核力量的关键装备,最大射程只有2000公里,这个距离别说打到美国本土,就连覆盖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军事基地都费劲。 更尴尬的是承载巨浪-1的战略核潜艇,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噪音极大,就像在安静的海底开着一辆鸣笛的卡车,很容易被美国的反潜力量追踪锁定,根本没法实现隐蔽发射。 而陆基核力量同样不乐观,早期的发射井防护能力有限,在卫星侦察和精确打击技术面前几乎没什么隐蔽性,美国当时的情报系统完全能摸清这些发射井的位置,一旦发生冲突,很可能在发射前就被摧毁。这种“打不着、藏不住”的现状,让中国的核反击能力显得格外脆弱。 美国的核优势还不止于装备规模,更体现在实战部署的威慑力上,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发生的一件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美苏局势紧张到一触即发,美军竟然向部署在冲绳的导弹部队误发了发射命令,4枚“马斯B”核导弹中就有3枚目标可能是中国,虽然最后因为指挥官判断命令有误而没有发射,但这件事足以证明美国在亚太的核力量是处于随时可动用的状态。 对日本来说,这种“误发”反而成了最有力的背书,让他们坚信美国在亚太的核部署不是摆样子,一旦中国对日本动核,美国绝不会坐视不管。 毕竟从冷战格局来看,美国一直把日本当作遏制亚洲大陆的前沿阵地,给日本提供“核保护伞”既是战略需要,也是公开的承诺,这种承诺在实实在在的核部署面前,可信度自然被日本无限放大。 更让日本有恃无恐的是,当时中美核力量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美国已经形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而中国的核投送手段还很单一。 美国的“三叉戟”潜射导弹射程早就突破7000公里,从太平洋任意海域发射都能覆盖中国全境,战略核潜艇静音性能极强,可以在海底长期隐蔽;陆基的“民兵”系列洲际导弹射程超过1万公里,精度和可靠性都经过多次验证;空基的B-52战略轰炸机可以携带核弹长途奔袭,随时随地实施打击。 反观中国,当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导弹,空基核投送能力也受限于轰炸机航程,根本无法对美国本土形成有效威胁。这种“我能打你你打不到我”的不对称格局,让美国有足够的底气喊出“核保护伞”的口号,也让日本认定中国不敢冒着被美国核打击的风险对自己动核。 日本的这种判断还藏着一层现实考量,那就是中国的核政策本身就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为核心,这在日本看来更像是一种“不敢主动出击”的信号。 再结合当时中国的核力量现状,日本很自然地认为,中国发展核武器更多是为了自保,而非主动进攻,尤其是面对美国这样的核超级大国,中国绝对不会做出“核打击日本引火烧身”的举动。 毕竟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面对美国的核优势,避免直接冲突才是理性选择,而这种理性在日本眼里就成了“害怕美国核攻击”的证明。 说到底,日本当年的笃定本质上是对实力差距的精准计算,美国庞大的核武库和在亚太的实际部署,就像给日本套上了一层厚厚的“核铠甲”。 而中国当时刚起步的核力量,确实还不足以打破这种威慑格局,这种客观存在的差距,让日本有了“中国不敢核打击”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