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

朦胧烟雨楼 2025-11-16 11:24:01

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进入战时,分分钟拉爆产量?   俄乌冲突正酣时,有媒体爆出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美国火炮弹药的年产量,放到这场冲突里只够撑两周。这组数据恰好戳中了一个热议话题 —— 有美籍华人称美国去工业化是主动放弃低附加值产业,战时产能能轻松拉满。事实真的如此吗?   要弄清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美国军工的底子。曾几何时,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确实令人惊叹。二战期间,福特的汽车工厂能转型生产轰炸机,每小时就有一架 B-24 下线,整个战争期间造出了超过 1.2 万架 B-17 轰炸机,航母更是建了 151 艘。   那时的美国,光从事军事工业的人员就有 350 万,弹药生产的过剩能力能达到 90%,就算平时每月只造 900 枚陶式反坦克导弹,实际产能却能翻五倍。   但今时不同往日。几十年的去工业化下来,美国国防工业的劳动力规模只剩 110 万,还不到当年的三分之一。冷战结束后,为了节约成本,那些为战时准备的闲置产能早就被挤出了市场,现在的生产能力只够应付和平时期的需求。   有智库早就在报告里指出,就算进入战时,美国也几乎没法快速提升空对空、地对空等关键弹药的产量。这背后是产业根基的动摇。金融资本扩张让美国越来越 "脱实向虚",中低端制造业纷纷迁到国外,连留在国内的大企业也被金融化改造,眼里只剩短期利润。   波音公司就是个典型例子,如今背着 580 亿美元债务,连续六年累计亏损 360 亿美元,国防业务亏损都达 54 亿美元。就算拿到新的战机订单,要在 18 个月内把产能提升 300%,难度可想而知。   更棘手的是,新战机项目成本超支严重,单机采购价飙升,全生命周期维护费用更是暴涨数倍。再看被说成 "低附加值" 的钢铁产业,这可是工业的基石。二战时美国钢铁产量最高能到 8132 万吨,远超德日总和。   现在情况变了,中国钢铁产业早已形成全产业链布局,粗钢产量占全球半数以上,宝钢、鞍钢等企业的智能生产线能快速响应全球需求。美国没了扎实的钢铁基础,就算想扩产军工,原材料供应都是个难题。   有人觉得美国科技领先就能弥补产能缺口,但现代战争拼的是全产业链实力。智库模拟推演发现,要是发生大规模冲突,美国陆军可能九个月内就损耗到只剩两个装甲旅。   反观中国,国防工业规模庞大,扩充产量的能力被多个智库认可,传统制造业在绿色智能转型中不断夯实基础,5G、新能源等产业的崛起更让工业体系愈发完备。   其实美国自己也在想办法。比如通过军工订单试图盘活 "铁锈带" 的制造业,可效果却打了折扣。新订单虽然能创造两万多个岗位,但背后是数百亿美元的投入,还得面对无人机与有人机路线之争的内耗。   毕竟 3.8 万美元的自杀式无人机,成本只是先进战机航炮弹药开销的五百分之一,这种经济性差距很难靠临时扩产弥补。   时代早不是靠单一优势就能决胜的了。二战时那种全民动员、工厂快速转型的场景,需要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完整的供应链和充足的原材料储备做支撑。现在的美国,显然已经失去了这样的基础。   到底是主动放弃还是力不从心?或许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你觉得美国还能重现当年的工业奇迹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3

猜你喜欢

朦胧烟雨楼

朦胧烟雨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