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纳闷,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能买外国货?其实真相是,印度早就没钱

茂盛楼兰 2025-11-15 20:36:59

不少人纳闷,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能买外国货?其实真相是,印度早就没钱了,外汇储备少得可怜,连50亿美元的阵风战斗机订单都拖着不付,国际信誉都快崩了。尽管这样,印度还得不停地“吸血”,四处找钱填补国内外的财政大窟窿。 印度的财政状况有多糟糕?2022-2023财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6.4%,2024财年预算赤字目标虽然降到了4.9%,但公共债务已经占到GDP的81.92%,远超1980年以来70.14%的平均值,距离2020年89.24%的历史峰值仅一步之遥。 到了2025-26财年,即便政府把赤字目标进一步压低到4.4%,前四个月的预算赤字仍较上年同期大幅扩大,支出飙升至15.6万亿卢比,收入与支出的鸿沟只能靠借债填补。 表面看,印度央行公布的外汇储备似乎不算寒酸,2025年9月达到700.2亿美元,号称能覆盖11个月的商品进口,但这笔储备经不起细算,2024-2025财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就高达992亿美元,仅这一项就快耗尽全年外汇储备的1.4倍,更别提其81.92%GDP的公共债务中,还有大量需要用外汇偿还的部分。更关键的是,这些储备中不乏短期资本流入,一旦国际市场风吹草动,很可能瞬间缩水,这也是印度不敢轻易动用储备支付大额订单的核心原因。 最能体现其“没钱硬买”的,当属法国阵风战斗机的付款闹剧,2016年印度以78亿欧元签下36架阵风战机,到2025年不仅没结清尾款,还又追加了26架订单,累计拖欠金额高达50-58亿欧元,折合美元近66亿。 法国达索公司账面现金仅剩84亿,印度的欠款占其海外收入的20%,直接威胁到公司现金流安全,可即便如此,法国也只能忍气吞声——谁让印度握着未来军购的潜在订单呢。 这种操作并非个例,2018年订的S400防空系统,拖欠10亿美元迫使俄罗斯打折;幻影2000升级款嫌贵赖账,逼得法方降低标准;连以色列的巴拉克防空导弹,验收后都被要求降价30%。在国际军贸圈,印度“首付即全款”的名声早已传开,与其说是采购,不如说是“赊账试用”。 既然没钱,为何还能不停买外国货?答案就是四处“吸血”的融资术,2025-26财年印度总支出预计50.65万亿卢比,可不含借款的收入仅34.96万亿,15万亿的缺口全靠发债和求援填补。 一方面,它盯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额度,另一方面频繁发行主权债券,还试图用卢比结算国际贸易,可惜俄罗斯等国根本不买账,更讽刺的是在2025年5月贸易逆差仍达218.8亿美元的情况下,印度还宣布提高个人所得税减免额度,看似惠民,实则进一步压缩了财政空间,只能靠借新还旧维持运转。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玩法正在吞噬印度的国际信誉,达索公司的困境已经让埃及、卡塔尔等潜在客户心生警惕,多国军火商开始要求印度提高定金比例,附加条款写满几页纸防赖账。 而外汇储备看似能撑11个月,但只要外贸逆差持续,外债到期,再加上国际资本撤资,所谓的储备不过是镜花水月。印度就像个刷爆信用卡的“老赖”,一边炫耀新入手的进武器、进口设备,一边对账单视而不见,还指望银行继续批额度。 说到底,印度的困境源于“野心配不上钱包”的结构性矛盾,既想靠军备扩张彰显大国地位,又不愿直面工业基础薄弱、出口乏力的现实;既想维持高福利换取选票,又无力扩大税基填补缺口。 这种靠赖账和举债支撑的购买力,短期或许能撑场面,长期来看只会让信誉破产,最终陷入“越借越贵、越欠越难还”的死循环,等到哪天没人愿意再借钱,也没人愿意赊货,这场财政骗局终将落幕。

0 阅读:87
茂盛楼兰

茂盛楼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