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8月16日,孔祥熙躺在病床上,他看着床前三岁的小孙子,缓慢地说了一句让全屋都沉默的话:“孔家要绝后了。”宋霭龄愣住,过了一会儿才意识到他的意思,随后轻轻摇头。 这句话是过去多年累积的忧心。能触发他在生命最后时刻说出这句话,背后牵着一连串家族内部的选择与分歧。 孔家长女孔令仪,是最早让孔祥熙担心的。她年轻时受过良好教育,脾气稳,平日说话不急不躁。家里替她提了好些门当户对的人家,她却始终不答应。一次舞会中,她看中了一位出身普通的青年,态度十分坚定。 孔祥熙夫妇碍于女儿坚决,只得应允,并给那青年安排了体面的工作。婚事办得体面,但两人过得并不顺利,几年后便分道扬镳。后来她又走入另一段婚姻,却始终没有孩子。 长子孔令侃的婚事比姐姐更让父母难堪。他先喜欢上亲戚家的姑娘,遭到反对后,又迷上了朋友的妻子白兰花。白兰花年纪比他大,家庭境况一般,但孔令侃没有犹豫,直接带她出去结婚。 这段婚姻反倒意外稳定,只是两人一直没有孩子。对孔祥熙来说,这条后路又被堵住。 二女儿孔令伟的性格则完全不同。她习惯独来独往,讲话直接。家中替她提的亲事,她从未真正考虑过。孔祥熙夫妇后来选中了胡宗南,希望两人合得来。可胡宗南听闻她平日脾气,心中犯难,在见面时故意表现粗俗,最终令两家谈不下去。 从那之后,孔令伟再未提过婚事。她日常跟在宋美龄身边,忙于事务,一生都单身。 孔家最小的儿子孔令杰,是四个孩子里最不引起注意的。他常年在海外做生意,很少牵扯家族事务,也不热衷政治。他年轻时娶了一位外国演员,婚后生下一个儿子。 对旁人来说,这是孔祥熙唯一的孙子,却在孔祥熙心里,总觉得不算“真正的延续”。这是他长期受旧式家族观念影响留下的固执。 他虽然没有明说,但内心深处始终认为:孔家四代读书从山东曲阜传下来,本家血脉应在内地繁衍。这个混血孩子,他既喜欢,又觉得陌生。也正因为这种矛盾,他在临终前感到前路渺茫,这才说出“绝后”二字。 孔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离开大陆,迁往美国。从那以后,孔祥熙时常坐在屋内长时间沉默。他明白自己回不了故乡,也知道昔日的权势无法再帮家族在海外站稳脚跟。四个孩子各有自己的想法,和旧式大家族的期待渐行渐远。 孔祥熙幼年在山西平遥长大,家族一直以孔子后裔自居。他从小被灌输“传宗接代”的观念,对家族血脉的延续格外重视。他成年后赴美留学,接受西方教育,却一直保持传统家族意识。 早年在大陆,他曾凭借家族背景与政治地位,为孔家积累大量财富。可财富在人生后期对他已无意义,他真正看重的是家族后代是否能延续姓氏,是否能延续他认同的观念。 1967年临终那夜,看着孙子玩弄着手中的玩具,他心里突然明白:未来的孔家,不会按他熟悉的方式继续。 他感到无力,又感到心酸,所以才会说出那句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