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那么一点点。 真的,就差那么一哆嗦。如果不是那位专家在装箱前,出于职业习惯,或者说就是“手欠”,多往里头摸了一把…… 我们今天说的“中国”这两个字,它的最早物证,可能就没了。 谁能想到呢?这个后来被尊为国宝、严禁出国展览的“何尊”,几十年前,还是陕西一户农家后院里,一个用来装麦子的破铜罐。 大哥说,挺好用的,结实,不漏水。 后来家里盖房缺点钱,就给当废品卖了。对,你没听错,废品。在收购站里,它离熔炉只有一步之遥,就等着化成一滩铜水,做成别的什么玩意儿。 幸好,一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路过,觉得这玩意儿花纹还挺好看,给“抢救”了回来。 即便如此,它也在博物馆的角落里吃了十年灰,没人觉得它有啥了不起。 直到1975年,打包去日本展览前的那一刻。 那位叫马承源的专家,手伸进去,一摸,感觉不对,底下不平。拿手电筒往里一照……我估计他当时心跳都停了。 那道光,直接射穿了三千年的黑暗。 122个字,安安静静地刻在底下。其中四个字,石破天惊——“宅兹中国”。 “中国”! 这两个字,以实物的形式出现,比我们之前知道的,早了一千多年!这不只是一件文物了,这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文明的“出生证明”啊! 它不再是一个铜疙瘩。它活了。它会说话。它说的,是咱们最早的记忆。 从装粮食的家什,到差点被熔掉的废铁,再到定义“中国”的国之重器。这东西的命,真是跌宕起伏。 所以说,很多东西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是什么,而在于我们能不能读懂它。 它能安安稳稳地待在博物馆里,让我们今天能看见,这本身,就是一种天大的运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