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李默庵拿着副旅长的委任状去找旅长桂永清,桂永清在旅部和几个人打牌,没好气的说:“我推荐的副旅长是邱清泉,你怎么来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28年秋,国民党军队内部发生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人事变动。 时任第十一师第三十一旅旅长的桂永清,因在处理副旅长任命问题上的不当行为,被蒋介石撤职查办。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两位黄埔一期生的命运,也折射出当时军队内部复杂的人事关系和派系斗争。 事情起源于当年9月,李默庵持副旅长委任状前往三十一旅报到。 桂永清当时正与部下打牌,对李默庵的到来表现出明显不满,声称已向蒋介石推荐邱清泉出任该职。 李默庵当即返回南京,将情况如实汇报给蒋介石。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桂永清被撤职,而李默庵则接任旅长职务。 这一人事变动背后,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内部微妙的权力平衡。 桂永清作为黄埔一期生,深得蒋介石信任,但其越过正常程序直接推荐人选的作法,显然触犯了蒋介石的底线。 而李默庵同样是一期生,在二次北伐时已担任旅长,此次任命体现了蒋介石对其的认可。 桂永清被撤职后,通过何应钦的关系向蒋介石求情。 最终蒋介石同意其赴德国留学,并给予三万元安家费。 这一处理方式,既体现了蒋介石的严厉,也显示了对黄埔系将领的关照。 李默庵接任旅长后,与团长关麟征、肖乾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 三人都是黄埔一期生,私交甚笃,在部队中被戏称为"刘关张三结义"。 但这种亲密关系引起了副师长陈诚的注意。 陈诚与关麟征素有矛盾,后来找机会将关排挤出十一师。 李默庵因与关麟征关系密切,也受到陈诚的冷落。 中原大战后,李默庵离开了陈诚系统,转到卫立煌部下。 卫立煌虽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始终受到猜忌。 这种处境影响了李默庵的晋升速度,后来被其他黄埔一期生超越。 桂永清在德国学成归国后,被任命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 这支部队在蒋介石和何应钦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成为加强师级单位。 全面抗战爆发后,教导总队与第三十六师、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并称为"四大德械师",是当时装备最精良的部队。 在淞沪会战前,蒋介石和何应钦原本计划让教导总队撤到四川进行扩编。 但桂永清召集军官开会,说服大家主动请战。 最终教导总队主力开赴上海参战,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惨重。 南京保卫战期间,桂永清的表现引发争议。 在守城部队决定突围时,他匆忙离开指挥部,未能详细传达撤退计划,导致部队陷入混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坚持留下组织撤退。 这次事件使桂永清在军中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1938年5月的兰封会战中,桂永清再次出现重大失误。 当时他率领第二十七军防守兰封,面对日军进攻时迅速溃退,导致这一战略要地失守。 虽然部队后来夺回兰封,但错失了围歼日军的机会。 战后,第八十八师师长龙慕韩成为替罪羊被枪决,而桂永清仅被调离前线。 抗战胜利后,桂永清出人意料地转到海军系统,先后担任海军署长和海军总司令。 虽然他在海军任上风评不佳,但蒋介石对他始终信任。 1948年正式出任海军总司令时,有同僚恭维德械师都是"一流人才"。 桂永清黯然回答:"教导总队的一流人才都战死在南京了,剩下的都是二流人才,包括我。" 从桂永清的军旅生涯可以看出,虽然他深受蒋介石器重,但多次在关键时刻表现不佳。 从早期因人事安排触怒蒋介石,到后来在南京保卫战和兰封会战中的失误,都反映出他在军事指挥和领导能力上的不足。 而李默庵虽然能力出众,但因为人际关系和派系因素,发展受到限制。 这些事例折射出当时国民党军队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包括派系斗争、任人唯亲、指挥体系混乱等。 值得注意的是,桂永清在海军总司令任上虽然风评不佳。 但仍能得到蒋介石的信任,这与其黄埔一期生的身份及其与何应钦的关系密不可分。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军队人事任命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对桂永清和李默庵两人军旅生涯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个人能力固然重要。 但人际关系和派系背景往往对军官的晋升和发展产生更大影响。 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是国民党最终失败的一个因素。 总的来说,1928年的这场人事变动,不仅改变了桂永清和李默庵两人的命运,也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军队内部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这些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积累,最终对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主要信源:(黄埔军校同学会——李默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