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当即下达8字命令。众将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 毛主席下达的八个字就是:“放弃救援,以攻代守。” 当时众将们都懵了,咋回事啊?十万弟兄被围在里面等死,咱们不赶紧派兵去救,反而说要“放弃救援”?这不是眼睁睁看着自家兄弟受难吗? 可彭老总一听,愣了一下之后立马拍大腿,直呼“高明!太高明了!”这里面的门道,可不是只看眼前的人能懂的。 1951 年朝鲜战场的那盘棋,美军下的是典型的 “围点打援” 套路,这招其实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但架不住人家火力硬。 当时被围的 10 万志愿军身处涟川、铁原一带,正好卡在美军第 1、第 9、第 10 军和南朝鲜第 1 师的夹缝里,这四个师光是 105 毫米以上榴弹炮就有 280 多门,每天炮弹倾泻量能达到 3 万发,而志愿军救援部队一个军才凑得出 36 门野炮,炮弹还得省着用,打三发就得换个地方藏,不然美军飞机立马就来 “点名”。 最要命的是美军已经摸透了志愿军的短板 —— 后勤线撑不过 7 天,所谓的 “礼拜攻势” 打完就得歇菜,他们故意留着包围圈不收紧,就是盼着咱们的援兵往火坑里跳。 要是真听了众将的急脾气硬闯,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志愿军前线部队刚打完第五次战役,每个军平均减员都在三成以上,最精锐的第 38 军每连只剩四五十人,步枪都凑不齐人手一支。 拿这样的部队去冲美军的钢铁防线,跟送人头没区别。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早就算过账,他们的 “磁性战术” 就是靠机械化部队拖着志愿军打,每杀伤一名志愿军只需消耗 1.2 万发子弹,而咱们要放倒一个美军得用 30 发子弹加两颗手榴弹,这账谁都能算明白,硬救就是赔本买卖。 毛主席那八个字里藏着破局的玄机,“以攻代守” 从来不是瞎打,而是打在美军的七寸上。 当时美军的软肋就在铁原,这里是他们向北推进的交通枢纽,囤积着整个第八集团军的弹药和粮食,只要掐断这里,包围圈里的美军就得断粮。 彭老总一看就懂,立马调来了第 63 军,这支部队刚打完第五次战役,伤亡过半还没休整,就被推到了铁原防线。 军长傅崇碧连地图都来不及细看,就把三个师摆成了 “倒品字形”,最能打的 189 师守正面,187 师和 188 师护两翼,硬是在 25 公里宽的阵地上钉了 13 天。 这 13 天里发生的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 “攻其所必救”。美军为了保住铁原,把原本围歼志愿军的 4 个师调过来轮番进攻,每天出动飞机上百架次,炮弹把阵地削低了两米。 但 63 军有招,白天躲在防炮洞里忍,晚上摸出去偷袭,189 师 566 团 3 营创造了一个奇迹,全营只剩 47 人还守住了阵地,营长马兆民带着战士们用石头和刺刀拼,硬是没让美军前进一步。 最后统计下来,63 军付出了伤亡 1.1 万人的代价,却歼敌 1.5 万余人,把美军的进攻节奏彻底打乱,原本被围的 10 万志愿军趁机收拢突围,伤亡比预期减少了三分之二。 这背后其实是毛主席对战争全局的精准判断。1951 年 3 月他就跟斯大林发电报说过,朝鲜战争得做长期打算,不能拼一时胜负。 当时美军刚换了总司令李奇微,这人主张打 “有限战争”,就想靠局部胜利逼咱们谈判。 要是咱们被眼前的包围圈牵着鼻子走,放弃了战略主动,美军只会得寸进尺。 而铁原阻击战打完,美军彻底没了北进的底气,到了 6 月李奇微就主动表态愿意谈判,这就是 “以攻代守” 的真正效果 —— 用一场局部的硬仗,换来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 那些一开始懵了的将领后来也想通了,战场不是菜市场,不能讲意气用事。 被围的志愿军之所以能突围,正是因为美军分兵去救铁原,包围圈出现了缺口。 要是当时一门心思硬救,不光救不出人,连 63 军这支部队都得赔进去,到时候美军就能长驱直入,朝鲜战场的局势就得彻底翻盘。 彭老总拍大腿喊高明,喊的就是这层道理:毛主席算的不是一支部队的生死,而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输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