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注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咱先掰扯清楚,巴赫提大湾区申办,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去年他来广州参加活动时,就特意去看了广州塔旁的海心沙场馆,还有深圳大运会的主场馆,当时就跟身边人说“这里的场馆密度和运营能力,很适合大型赛事”。但他没说的是,现在愿意接夏季奥运会的国家,是真没几个。2024年巴黎奥运会,当初就只有巴黎和洛杉矶两个城市竞标,最后干脆把2028年的也提前分给了洛杉矶;2032年布里斯班奥运会,更是直接“指定”的,因为没其他城市愿意报名。 为啥大家都怕了?看看东京奥运会就知道。2020年那届,原本预算120亿美元,最后花了差不多280亿美元,其中光新建场馆就占了40多亿。赛后很多场馆直接闲置,比如耗资15亿美元的国立竞技场,现在除了偶尔办演唱会,大部分时间冷冷清清,维护费每年还要花1亿多美元。雅典2004年奥运会更惨,花了150亿美元,赛后30多个场馆荒废,成了“奥运废墟”,当地纳税人好几年都在为这笔开销买单。 但大湾区和这些城市不一样。广州2010年办过亚运会,深圳2011年办过大运会,珠海、佛山也有不少符合国际标准的体育场馆,去年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就是靠这些现成场馆办下来的,没新建一个主场馆。深圳的大运中心,现在每天都有市民去打球、跑步,还经常办电竞比赛、明星演唱会,运营得风生水起。前阵子我问过负责场馆维护的李师傅,他说“现在的场馆设计早不是以前那样,办大赛是主业,平时服务市民是常态,不会浪费”。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有现成场馆,真要办奥运会,花钱的地方也不少。比如交通枢纽的升级、赛事期间的安保、国际裁判和运动员的接待,这些都是硬开销。广州亚运会当年花了1200多亿,其中大部分用在地铁和道路建设上,这笔钱确实不小。但大湾区有个优势,9个城市分摊,不像单个城市那样压力大。而且现在办赛思路也变了,奥委会这两年一直在推“节俭办奥”,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就打算用好莱坞的场馆办开闭幕式,连奥运村都打算用学生宿舍改造。 有人说“中国不缺这点钱,办了能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有人说“把钱花在民生上更实在”。我认识的一位体育学院教授就说,关键看“投入产出比”。比如北京冬奥会后,崇礼的滑雪场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带动了当地上千人就业,这种“赛后效应”才是关键。大湾区要是真申办,能不能把赛事和旅游、科技这些产业结合起来,让花钱变成“赚钱”,这才是该琢磨的事。 巴赫看中大湾区,说白了是看中这里的经济实力和运营能力,毕竟现在能既扛得住开销,又能把赛后运营做好的地方,真没几个。但申不申办,从来不是巴赫说了算,也不是“要不要撑面子”的事,得看大湾区的老百姓需不需要,看这笔钱花出去能不能真给大家带来好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