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8月,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睡梦中离世,第二天,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在地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颗明星始终闪耀着家国与坚守的光芒,他就是谢家荣: 中国找矿最多的人,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先驱,更是大庆油田发现背后的关键奠基人。 那个年代,国家贫弱,民族苦难就在眼前,年少的他,在心里悄悄埋下一颗种子:要靠科学让国家强起来。 1913年,初中毕业就辍学的谢家荣,遇上了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主办的工商部地质研究所招生,他毫不犹豫报名应试,成了27名正取生之一。 地质研究所免学费、供宿舍,可伙食费得自己掏,家境贫寒的他只能半工半读,课余打零工凑伙食费。 论学历,他是最低的;论家庭条件,他是最差的,但他在最终毕业的18人里,成了最优秀的那一个。 1917年,谢家荣被送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深造,1919年转入威斯康星大学,两年后拿到理学硕士学位。 留洋归来的他,立刻重回地质调查所,没等歇脚就跟着翁文灏、王烈等人赶赴甘肃,考察海原8.5级大地震。 震后,他又独自一人前往玉门,开展中国地质学家最早的石油勘查。 这次考察归来,他在湖南《实业杂志》发表了《甘肃玉门石油报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石油地质考察报告,一下子让大家重视起玉门的石油资源。 多年研究石油和煤的过程中,他写出了《石油》和《煤》两本专著,在《石油》里,他明确提出石油能由陆生植物在合适环境下生成。 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次阐述“陆相生油”理论,直接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老观念。 1949年初,谢家荣大胆提出,中国石油分布绝不止西北那一块。 他觉得,要解决中国石油问题,就得按地质理论来,在全国各地都开展探油工作。 1955到1957年的石油普查中,他牵头提出,得在全国所有含油区和可能含油区搞大规模全面的地质普查,这是关乎全局的战略方向。 他还亲自起草“关于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工作方法”,特别强调,搞清楚储油层和圈闭类型,是找油的关键。 他在“陆相生油”理论上的反复探索,还有这些实打实的勘查方法,让石油勘探的重点从西北移到了东部,这才有了后来大庆油田的发现,华北、渤海湾等油田也跟着受益。 不光石油领域,他还在全国各地找到不少宝贝,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铝土矿、南京栖霞山铅锌银矿,都是他的功劳。 说他是中国发现矿床最多的地质学家,一点不夸张。 1966年8月13日,谢家荣走了很久才回到家,一路上走几步歇几步。 到家吃了点东西就躺下了,后来又爬起来对妻子吴镜侬说:“今晚怕是睡不着,怕影响你休息。”遂即就搬到客厅的小床上睡。 第二天早上,吴镜侬和保姆发现,他已经没了气息,身旁放着一个空的安眠药瓶,还有一张给吴镜侬的字条,只有短短一句话: “侬妹,我先走了,望你保重。” 他自己用床单盖住了身子,到最后都想着不麻烦别人。 没过几天,保姆回了安徽老家,住在女儿家的吴镜侬趁女儿不在,留下一张字条就回了百万庄的家。 字条上写着:“我回百万庄了,今天晚上你不要来,你们明天早晨有空的话,可以来看看我。” 那天女儿谢恒要参加政治运动,下班还晚了点,看到字条就慌了,赶紧叫上丈夫和哥哥谢学锦往父母家跑,赶到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 屋里,吴镜侬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用洁白的布单从头到脚盖着,身旁也是一个空安眠药瓶。 她给女儿留了条子,旁边放着一筒山东阿胶,字条里说: “女儿:我走了,去追赶你的父亲,他得有人照顾。留下一筒阿胶,这种药,你快用得着。” “另外,有几个小箱子放在你家里,你们兄妹五人,一人一个,上面贴好了名字的。你们的父母没有遗产留给你们,箱子里装的是过去的一点小东西,权当念物吧……” 这对知识分子夫妇的一生,满是对国家的赤诚,对事业的执着,还有对彼此的深情。 谢家荣这辈子,从看到国弱民艰立志学地质,到留洋归来踏遍山河找矿,心里始终装着国家。 普通老百姓可能不懂地质术语,但能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他这样的人铺路,中国可能还要长期依赖进口石油,工业发展、生活改善都会受影响。 谢家荣临终前还想着不打扰妻子休息,吴镜侬为了陪伴丈夫,细心安排好子女的念想,留着阿胶惦记女儿的身体。 他们的遗书都简简单单,没有抱怨,没有遗憾,只有牵挂。 这就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纯粹,对国家,他们倾尽全力;对家人,他们温柔体贴;对自己,他们坚守本心。 一个人的价值,从不是看他获得多少荣誉,而是看他为别人、为国家留下了什么。 这样的赤诚与风骨,穿越岁月依然能打动人心。 【评论区聊聊】看到这个故事,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信源:面对不敢面对的历史 ——缅怀“文革”中被逼自尽的地质学家——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