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美国记者为了羞辱中国军人,便“质问”孙立人:“中国人在印度到处偷汽车的事情,孙将军知道吗?”没想到孙立人的机智回应,让美国记者哑口无言。 中英在1941年结成军事同盟,为了保住滇缅路这条西南大后方的生命线,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踏出国门作战。 一万名官兵入缅支援英军,代理司令长官是杜聿明,中缅印战区参谋长是史迪威,谁也没料到,战局会急转直下,英军溃败后,远征军被日军冲得七零八落。 新编第38师四千多人跟着师长孙立人,本来是去救被围的英印军队,结果和长官部六百多人一起,困在了仰光到曼德勒铁路西边,跟大部队断了联系。 另一头,第5军新编第22师四千五百多人,在军长杜聿明带领下,硬着头皮翻越野人山,走了两个月才到印度雷多。 孙立人那支部队还算顺利,1942年5月24日就到了印度英帕尔。 史迪威在战场上亲眼见了中国军人的硬骨头,打心底里佩服,看着部队减员太多,就提议留在印度整训。 这提议刚好合了中英美三方的心思,中国想保精锐,英国想借兵守殖民地,美国想稳住远东战线,中国政府点头后,中国驻印军就这么成立了,后来成了反攻缅甸的尖刀。 在这支精锐部队里,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是个浑身都是故事的人物。 有回在印度,一个美国记者想灭他的威风,故意挑事说:“加尔各达丢了好几辆汽车,听说都是中国人干的,孙将军知道吗?” 孙立人常年接触美国人,早摸透了这套话术,眼皮都没抬就反问:“美国各大城市丢汽车的事儿也不少,难道也是中国人干的?” 一句话把记者噎得说不出话,既没丢面子,还护了同胞的尊严。 这人不光会打仗,打篮球也是顶尖水平,年轻时在清华读书,因为运动受伤还休过一年学,后来凭着一手好球进了校队,1921年居然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 决赛打赢日本队拿冠军那回,报纸写着“中国在篮球场上把东亚病夫扔进了太平洋”,他场上跑得飞快,“飞将军”的外号就这么传下来了。 到了台湾后,他还帮着推动篮球运动发展,算是把爱好做成了实事。 孙立人身上总有种矛盾的魅力,他跟冰心这些文化名人走得近,说话时不时蹦几句洋文,军营里不少同僚看不顺眼,觉得一个武将装斯文。 可真到了战场上,他骂起人来也不含糊,英文秘书劝他改改,他倒实在:“我们当兵的,这几个字里喜怒哀乐都有了。” 去台湾当陆军总司令时,陆军待遇比海空军差一大截,他急得直找蒋介石理论,急了就说: “总座,咱们比一比!国文英文都行,数理化也行,操练作战更没问题,比就是了!” 蒋介石被他缠得没法,私下说他不懂政治。 可这份不懂政治,恰恰是他的本分,他要的不是自己的官帽子,是手下几万陆军弟兄的体面。 武将里头,能打又清廉的不算多,孙立人是个特例。 他当那么大的官,从来没动过军饷的歪心思,公家的钱一分不碰,自己的薪水大多拿去接济阵亡士兵的家属。 家里穷得叮当响,来客想加个菜,翻来覆去就三样:咸蛋、皮蛋、炒蛋,家人偷偷叫“三蛋轰炸”。 办舞会也是为了跟美军打交道,没固定舞伴,绝不用公家资源搞私人社交。 1955年一场莫须有的“兵变案”,把他软禁了三十三年。 没了薪水,老婆孩子要吃饭,他就从广州驻军时养吊兰的本事里找活路,种玫瑰花卖。 台中人知道是他种的,都愿意买,叫那些花“将军玫瑰”。 三十三年里,他跟外界几乎隔绝,可骨子里的硬气没丢。 1988年恢复自由,民进党找上门,想让他骂蒋介石残暴换政治资本,他一口回绝:“他是我长官,我不能说长官的不是。” 1990年孙立人走的时候,留下三句话。 跟医生说“我对得起国家”,这是他作为军人的终局答案,从入缅援英到驻印整训,他从没亏过国家。 跟家人说“还我清白”,这是他作为普通人的委屈,三十三年冤屈,他没忘自己是被冤枉的。 跟老部下说“我是冤枉的啊”,这是袍泽情深,他知道自己的案子牵连了不少弟兄,这句话也是说给那些人听的。 有人说他被关久了,跟不上外面的世道,把老规矩当宝贝。 可恰恰是这份“跟不上”,守住了最珍贵的东西。 他的廉洁是穷到卖花也不碰歪门邪道的本能;他的刚直是为弟兄争待遇的实在;他的忠诚是明辨是非后对底线的坚守。 人格的重量,从不在职位高低里,只在境遇沉浮中。 真正的风骨,是顺境时不狂,逆境时不怂,蒙冤时不丢底线。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这样的“儒将风骨”,在今天该如何传承? (信源:追忆丨孙立人将军轶事——涞水共青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