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日 印度昨天宣布在2025年11月13日拿下挪威大订单,价值达2.2亿美元,用于建造6艘高端化学品船。为何印度能够抢到这单生意? 莫迪这回可算把“印度制造”的口号砸出了水花。几百亿卢比哗啦啦往造船业里倒,补贴额度飙到30%,硬是把报价压得比中日韩低15%,交船时间还提前四个月。船东眼睛一亮,这买卖不亏!可钱能砸出速度,真能砸出硬实力吗? 全球航运圈正被“减碳”风暴裹挟。挪威人要的是冰级1A高端船,混合动力随时切换甲醇燃料,环保指标卡得死死的。印度船厂跳过传统路径,直接押注绿色技术,歪打正着踩上风口。这一脚油门踩得准,却暴露了更深层的隐患——核心设计靠欧洲,发动机从日本进口,所谓“印度制造”不过是全球零件的拼盘游戏。 船东们也在偷偷调整策略。中日韩垄断九成订单多年,谁都不想吊死在一棵树上。印度重组破产船厂,政府亲自站台,挪威人抱着“试试不亏”的心态递出橄榄枝。但看看印度造船业那点家底:全球份额不足1%,生锈的码头、捉襟见肘的技工、七拼八凑的产业链,活像踩着高跷走钢丝。 这纸合约像极了一场精心计算的赌博。政策红利与市场风口碰撞出火花,可造船终究是时间熬出来的功夫。韩国蔚山船厂工人拧一颗螺丝的功夫,抵得上印度学徒琢磨半天;中国船厂焊接钢板时飞溅的焊花,背后是三十年产业链磨合。印度想用钞能力跳过积累阶段?恐怕低估了制造业的骨感现实。 眼下挪威订单成了试金石。若能按时交船且质量过硬,“印度神话”或能续写;若搞砸了,补贴堆出的泡沫迟早破灭。莫迪的豪赌刚刚开始,全球船东都攥着评分表暗中观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