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在想不出,除了全红婵妈妈,哪家奥运冠军妈妈,会直接对着“采访”说:她(全红婵)要是退役,希望她回来读书,她现在的文化不怎么样了。 跳水这行当,吃的是青春饭,全红婵七岁进体校,十岁上省队,十四岁站奥运领奖台,十八岁就得担心发育关,身体长一厘米,动作就得重调一遍;体重增两公斤,水花就可能炸开。 跳水这行的“青春饭”有多苛刻,不是说18岁就跳不动,而是身体每一点变化都可能毁掉职业生涯。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17岁的全红婵成功卫冕,教练组透露,她那半年因身高增长3厘米,光是调整107B动作的入水角度就练了上千次。 当年伏明霞1996年亚特兰大夺冠后,因发育期体重增加5公斤,一度陷入动作失控的困境,无奈暂别赛场。 这种“身体不可控”的风险,让运动员的黄金期异常短暂。跳水运动员的巅峰普遍在14到20岁之间,比体操稍长,却远短于田径、游泳等项目。 2025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跳水队一线队员平均退役年龄仅21.3岁,这意味着他们刚成年就要面临转型。全红婵妈妈的担忧,是对女儿“后运动员生涯”的清醒规划。 有人认为,冠军还愁后路?事实并非如此。 上世纪90年代,全国体操冠军张尚武退役后因缺乏技能,一度在地铁站卖艺为生;即便拿到过世界冠军的举重选手邹春兰,退役后也曾因学历低、没专长,只能在浴池做搓澡工。 这些案例不是个例,而是体教分离时代的缩影——运动员把全部时间投入训练,文化学习成了“副业”,一旦退役就陷入转型困境。 全红婵家的清醒,体现在不被冠军光环蒙蔽,她父亲全文茂在2024年女儿巴黎夺金后,婉拒了所有企业的馈赠,只收下鲜花,理由是“不想让孩子被名利影响”。 母亲那句实在话,延续了这份清醒。对比有些冠军家庭急于接代言、办活动的做法,这种“留后路”的考量,是对孩子真正的长远负责。 全红婵的情况,已经比前辈们好太多。这背后是体教结合政策的不断完善。 2022年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融合的意见》明确要求,体校学生必须保证每天3小时文化课学习,还建立了“运动员学历衔接通道”。 全红婵目前就在广州体育学院附属中学就读,训练之余有专门的文化课老师辅导,这在张尚武那个年代难以实现。 但政策落地仍有差距。2025年体育总局的调研显示,基层体校仍有62%的学生存在文化课“缩水”问题,偏远地区体校甚至把文化课时间挪用给训练。 核心原因在于“唯成绩论”的导向——教练的考核看奖牌数,体校的排名看冠军数,文化课成绩成了“软指标”。 全红婵能有专门辅导,是因为她成了冠军,而更多普通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依然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体操名将冢原光男退役后因学历不足求职受挫,引发全国热议。 此后日本推行“运动员学业保障制度”,要求所有注册运动员必须在普通学校就读,训练时间不得占用正常上课时间。如今日本奥运冠军中,近80%拥有大学学历,退役后转型律师、企业高管的大有人在。 美国的模式则更市场化,但同样重视学历,“飞鱼”菲尔普斯退役后进入亚利桑那大学攻读心理学,NBA球星大多要通过大学联赛进入职业赛场,学历成了他们转型的重要筹码。 即便像体操这种早出成绩的项目,美国体操协会也会为运动员提供在线课程,确保他们不耽误学业。这些国际经验证明,竞技成绩和文化学习并非对立关系。 回到全红婵身上,她的优势在于起步早、根基稳,更有家庭的清醒规划。2025年她18岁,正处于发育关的关键期,也是文化学习的黄金期。 广州体育学院已经为她制定了“弹性学制”,允许她在大赛前后调整课程进度,退役后可直接升入本科阶段学习。这种“训练不耽误学业”的模式,正是体教融合的理想状态。 全红婵妈妈的实在话,该给所有体育从业者提个醒:冠军光环终会褪去,而文化素养才是运动员一辈子的“底牌”。 当年邓亚萍退役后从零开始学英语,最终拿到剑桥大学博士学位,靠的是不服输的劲头和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全红婵有冠军的毅力,若能在训练之余抓好学业,未来的路只会更宽。 如今舆论都在期待全红婵冲击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三连冠的伟业。但比三连冠更重要的,是让她在追逐金牌的同时,不丢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全红婵妈妈的“实在话”,是所有运动员家长的心声——我们既希望孩子为国争光,更希望他们未来能有体面的生活、充实的人生。 竞技体育的魅力,从来不只是金牌的光芒,更在于运动员超越自我的成长。当我们为全红婵的完美水花喝彩时,更该关注她背后的文化学习和后路保障。 因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不仅要能培养出奥运冠军,更要能让每一位运动员,都拥有冠军之外的精彩人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