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年近40岁的军阀王德庆病逝,临终前,他偷偷留给年轻貌美的小妾30万大洋,嘱咐小妾千万别声张。谁知,小妾转头就把钱全给了军阀的儿子:“有件事想求你。” 旧时农家女多以操持家务为宿命,王仪贞却自幼不同,她跟着帮工的父母出入富家时,总痴痴望着那些背书包去学堂的孩子。 有次她悄悄跟到学堂门口,刚要迈脚就被老师拦住。 老师瞅着她的补丁衣裳撇撇嘴:“穿成这样也敢来学堂?想读书等下辈子吧。”教室里的哄笑让她攥紧衣角,眼泪打转却没掉下来。 上课后她又绕到窗外偷听,直到被老师呵斥挡了学生注意力,才抹泪回家。 她跟爹娘提想读书,爹瞪着眼说:“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供你。”娘也叹气:“读书是富人的事,你没这福分。”王仪贞没再争辩,可读书的种子早就在心里扎了根。 日子一晃,王仪贞长到15岁,读书的梦想快被柴米油盐磨平,一场意外却改写了她的人生。 那天清晨,父母外出帮工,她在门口发呆时,撞见几个士兵抢老太太的老母鸡。 老太太哭着求士兵高抬贵手,说要卖鸡给老伴抓药,士兵却嬉皮笑脸:“老东西快入土了,治什么病。” 王仪贞不知哪来的勇气,冲上去喝止:“住手!不能欺负老人!”一个士兵当即火了,举枪对准她拉响枪栓。 王仪贞吓得闭眼,耳边突然炸响怒喝:“妈拉个巴子!光天化日欺负民女,活腻了?”士兵们见是个魁梧军官,吓得撒腿就跑。 王仪贞睁眼一看,军官不到四十岁,眉眼威严,军官问她有没有受惊吓,她局促地摇头,讲清了来龙去脉。 军官竖起大拇指,盯着她看了许久,临走时说:“我是司令官王德庆,受欺负就去军营找我。” 没几天,媒婆就登了王家的门,说王德庆要娶王仪贞做小妾。 王仪贞的爹当即拒绝:“我女儿才15岁!” 媒婆却软硬兼施,一边夸王德庆有钱有势,嫁过去就是享清福,一边放话:“王司令看上的人,不给也得给,不然小心抄家吃枪子。” 爹娘没了主意,私下商量着应下,他们原以为女儿会反对,没想到王仪贞听说求婚的是王德庆,当场就答应了。 婚礼办得风光,聘礼堆成山,王德庆还给岳父母买了豪宅,爹娘偷偷抹泪,怕女儿在王府受气,事实却出乎预料。 王仪贞没因受宠而骄横,对府里上下都谦和有礼,孝顺长辈、善待下人,王府没人不夸她好。 王德庆本担心后院不宁,见她这般懂事,更是宠上心头,连行军打仗都要带在身边。 王仪贞跟着王德庆享尽富贵,可读书的念想却愈发强烈,有回王德庆见她愁眉不展,问她有什么心愿,她鼓足勇气说:“我想读书。” 王德庆却婉拒了:“你是司令太太,没必要读书。”其实是他担心王仪贞年纪小,万一到了学堂,看上了那些年轻学生,怕是要给自己戴绿帽。 王仪贞只好把心愿压在心底,安心照料丈夫。 谁也没料到,1917年护法战争爆发,王德庆响应号召讨伐袁世凯,行军时染上怪病。 那时医疗条件落后,王德庆年近40免疫力下降,王仪贞衣不解带照料,他终究没能挺过去。 临终前,王德庆看着年轻的王仪贞,实在放心不下,立下遗嘱给她留了30万大洋——按当时购买力,这相当于如今的亿万家产。 王德庆一死,“谋财害命”的流言就传开了,所有人都盯着王仪贞手里的遗产,其他妻妾也暗地揣测,等着看她出丑。 就在这时,王仪贞提出开家庭会议。 众人都以为她要争财产,没想到她当众说:“我就想读书,这些钱我花不了,让大少爷拿去分配吧。”这话让满座震惊,质疑声全变成了敬佩。 大少爷过意不去,硬留10万大洋给她当学费和生活费,还委托老友谢文柄照看她,谢文柄十分尽心,干脆收她做义女。 谢文柄有个铁哥们何键,是湖南省政府主席,堪称湖南“土皇帝”,何键见了王仪贞一面就动了心,不顾“寡妇克夫”的迷信说法,非要娶她。 谢文柄委婉提醒,他却拍着胸脯说:“这岳父你当定了,我非她不娶。”就这样,王仪贞又成了何键的太太。 民国动荡年月,像王仪贞这样的女性,大多只能依附男性生存,她却凭着一份初心,活成了别样模样。 旁人多觉得她两次嫁入权贵是运气,实则这份“好运”全凭自身品性挣来。 街头仗义执言,是善良给了她结识王德庆的契机;嫁入王府后谦和待人,是品性换来了府里上下的认可。 丧夫后放弃巨额遗产只求读书,是清醒让她摆脱流言,赢得大少爷的尊重;被何键看中,也是因为那份不慕富贵的独特气质。 她的初心从不是嫁入豪门,而是读书识字,这份初心没被贫困磨灭,没被富贵腐蚀,反倒成了命运的定盘星。 【评论区聊聊】如果换作是你,面对亿万家产和多年的读书梦,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信源:王仪贞——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