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不敢再去了,泽连斯基跑到了赫尔松,试图强调基辅对这座乌克兰南部城市的控制。赫尔松往东就是扎波罗热,乌军正在那里丢城失地。 就在11月1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突然出现在了赫尔松,这个离聂伯河对岸俄军阵地只有几公里的南部大城,还特意在标志性地标前拍了张自拍照发在社交媒体上,明摆着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基辅还牢牢控制着这里。 他在当地开了防务会,跟官员和军方代表聊了半天加固城防的事,嘴上说着要加强防御,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趟行程更像是一次打气,毕竟赫尔松往东的扎波罗热,乌军正打得节节败退,丢城失地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消息一出来,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泽连斯基怎么还敢往赫尔松跑?不是说乌克兰战场有个邪门的“魔咒”吗——不管是前线重镇还是战略要地,只要泽连斯基亲自去一趟,用不了多久就得丢。 这话听着玄乎,但翻一翻过去几年的战场记录,还真有不少能对上的事儿,由不得人不紧张。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巴赫穆特,那可是俄乌冲突里最血腥的“绞肉机”战场。2022年12月的时候,巴赫穆特已经被俄军围得快喘不过气了,瓦格纳的雇佣兵步步紧逼,乌军补给线都快被掐断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泽连斯基直接钻进了城里,在一家金属加工厂的车间里给官兵授勋,拍着胸脯让大家死守。 可这趟鼓劲并没起到多大作用,到了2023年3月,巴赫穆特的补给线基本被切断,乌军伤亡惨重,高层都偷偷计划撤离了,泽连斯基却还是不松口,说丢了这座城就是政治失败,又一次跑到前线打气。 结果呢?5月20日俄军就宣布完全拿下了巴赫穆特,虽然乌军后来还嘴硬说控制着一小片区域,但明眼人都知道,那座打了快一年的城彻底丢了。 不光是巴赫穆特,之前的马里乌波尔也透着这股邪乎劲儿。2022年5月的时候,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已经成了乌军的最后据点,被俄军围得水泄不通,守军弹尽粮绝。 当时泽连斯基天天在视频里说要组织撤离,还对外宣布完成了一百人的撤离任务,承诺第二天继续撤。 可就在他反复强调要保住马里乌波尔的时候,钢铁厂的守军已经撑不下去了,没过多久就集体投降,马里乌波尔彻底落入俄军手中。 虽说泽连斯基没像去巴赫穆特那样亲自进城,但那段时间他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这座城上,又是承诺救援又是呼吁停火,最后还是没能留住。 再往前数,2022年11月俄军刚从赫尔松撤离五天,泽连斯基就迫不及待地赶了过去,在政府大楼前对着士兵讲话,还跟记者说“这是战争结束的开始”,现场老百姓挥舞着国旗欢呼,那场面看着挺振奋。 可当时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赫尔松反复拉锯的开始。如今三年过去,泽连斯基再回到这里,早已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城市天天被俄军无人机轰炸,随时都可能面临新一轮进攻,他拍的那张自拍照,与其说是展示控制,不如说是硬撑着的姿态。 现在泽连斯基又扎进了赫尔松,这就让人不得不捏把汗。要知道赫尔松的地理位置太关键了,南边靠着黑海,北边挨着聂伯河,往东南走就是扎波罗热,而扎波罗热前线现在的情况已经糟得不能再糟了,乌军的阵地接连被俄军突破,不少村庄和战略要地都丢了。 更要命的是,赫尔松本身就不太平,俄军的炮火随时能覆盖城区,泽连斯基待的那半小时里,附近就有炮击声传来,可见形势有多危急。 有人说这“魔咒”就是巧合,战场形势本来就瞬息万变,不能把丢城的账算在总统到访上。这话确实有道理,打仗拼的是兵力、弹药和后勤,不是靠谁去视察一趟就能改变的。 就像巴赫穆特,当时瓦格纳制定了专门的“绞肉机”计划,就是要把乌军拖在那里消耗,就算泽连斯基不去打气,乌军想守住也难;马里乌波尔被围得水泄不通,后勤全断了,失守也是早晚的事。 可架不住每次关键节点,泽连斯基的到访都成了“拐点”,次数多了,难免让人产生联想。 泽连斯基自己肯定不信这个邪,他这趟去赫尔松,说白了就是想稳住军心民心,同时给西方盟友传递信号——我们还能守住阵地,赶紧给援助。 毕竟现在西方的援助不像以前那么痛快了,美国的援助法案卡在国会,欧洲的弹药供应也跟不上,要是连赫尔松都丢了,想再要援助就更难了。可问题是,现实能不能如他所愿?扎波罗热的颓势已经开始影响赫尔松的防御,俄军要是趁势从扎波罗热调兵过来,赫尔松的压力只会更大。 现在前线的乌军士兵估计也在犯嘀咕,总统这一来,是不是意味着硬仗要来了,甚至这座城也要保不住了? 这种心理影响其实比战场上的炮火更可怕。毕竟之前的例子就摆在那里,巴赫穆特、马里乌波尔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赫尔松的处境比当时好不了多少。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话说死,战场从来没有绝对的事,说不定泽连斯基这趟到访真能凝聚起士气,加上后续援助能及时到位,赫尔松真能守住,打破这所谓的“魔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