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蒋介石急令范石生逮捕朱德,范石生却当着朱德、陈毅的面,把告密者丁煦击毙,并给老蒋发了电报:“十六军查不到朱德。” 1927年南昌起义后,朱德带着几百号残部往广东走,一路上人困马乏,粮食快吃完了,枪里的子弹也没剩几颗,身后国民党的追兵还紧咬着不放,这支队伍眼看就要散架。 这时候,一个国民党将军站了出来,他就是范石生,早年间跟朱德在辛亥革命时一起扛过枪,见不得革命的火苗就这么被浇灭。 两人一商量,朱德的队伍暂时挂上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的牌子,朱德还改了个名字叫“王楷”,对外就说是范石生手下的团长,这样一来,就能躲开敌人的“清剿”。 说起来,朱德当时的处境比原文写的还惨。七百多号人,一半都带着伤,有的腿被流弹打穿,只能靠战友背着走;有的冻得手脚开裂,血粘在草鞋上,走路都一瘸一拐。粮食早就断了,士兵们饿了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偶尔碰到老乡给点红薯,都得分着吃,谁也舍不得多咬一口。枪更别提了,平均三个人才有一支完好的,子弹少得可怜,每人手里攥着两三发,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敢开枪。 范石生见到这支队伍时,眼圈都红了。他跟朱德在云南讲武堂时睡上下铺,后来一起打云南都督唐继尧,枪林弹雨里救过彼此的命。他知道朱德不是为了自己打仗,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所以没等朱德开口求,他就拍了胸脯:“放心,有我在,你们就饿不着、冻不着。” 当天下午,范石生就让军需处拉来两车物资。冬装是新做的,棉花塞得足足的;子弹一箱箱码得整整齐齐,光是机枪子弹就够打几场硬仗;还有大米、腊肉、药品,甚至给伤病员准备了担架和草药。他怕手下人怠慢,还亲自跟着去点验,对着军需处长吼:“少给我耍滑头,按一千人的数配,少一粒米、一颗子弹,我拿你是问!” 士兵们穿上新衣服、吃上热饭,一个个都哭了。有个十七岁的小战士,捧着手里的二十发子弹,反复摩挲着说:“团长,咱们终于能跟敌人好好打一场了!”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十六军教导团团长丁煦,早就被蒋介石收买,偷偷把朱德藏在十六军的消息捅了上去。老蒋的电报连夜送到范石生手里,语气狠辣:“立即逮捕朱德、陈毅,就地正法,若有违抗,军法处置!” 范石生看完电报,脸都黑了。他没半点犹豫,直接让人把丁煦叫到自己的指挥部,朱德和陈毅就坐在旁边。丁煦一进门还想装蒜,范石生掏出电报往桌上一拍:“你干的好事,自己看!” 丁煦吓得腿一软,跪在地上求饶。范石生没听他废话,拔出腰间的手枪,对着他的胸口就是一枪。枪声刚落,他就拿起电报机,亲自给老蒋回电:“十六军遍查各部,无朱德此人,纯属谣言。” 做完这些,他转头对朱德说:“此地不宜久留,你们赶紧走。我给你们准备了马匹和干粮,再派一个连护送你们出十六军防区,路上没人敢拦。” 他还悄悄塞给朱德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沿途国民党军队的布防情况,叮嘱道:“避开正面,走侧翼山道,安全第一。” 朱德带着队伍连夜出发,有了范石生给的弹药和物资,底气足了不少。1928年1月,他们在宜章遇上了许克祥的部队。许克祥就是马日事变里屠杀共产党人的刽子手,手里有一个整编师,装备精良。可这一次,朱德的队伍再也不是之前的残部了。 战斗打响后,朱德指挥部队埋伏在山道两侧。等许克祥的队伍走进包围圈,他一声令下,机枪、步枪齐开火,子弹像雨点一样砸向敌人。士兵们憋了太久的火气,一个个奋勇冲锋,喊杀声震得山谷都在响。这场仗打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歼灭敌人一千多人,缴获了两千多支步枪、几十挺机枪,还有四门迫击炮。许克祥吓得化装成老百姓,连夜逃了。 这一仗,让朱德的队伍名声大噪。湘南各地的农民武装纷纷来投奔,队伍很快从七百多人发展到一万两千多人。1928年4月,朱德带着这支大军奔赴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了红四军。这支部队,后来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核心力量。 而范石生,因为这事彻底得罪了蒋介石。老蒋先是撤了他的军长职务,把他降为师长,后来又处处打压,逼得他不得不辞职回乡,靠行医度日。1939年,范石生在昆明出诊时,被蒋介石派来的特务刺杀,年仅52岁。 朱德直到晚年,还常常跟身边人提起范石生。他说:“范石生是个讲义气、有良心的人,没有他当年的帮助,就没有后来的井冈山会师。他是革命的功臣,我们永远不能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