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别光盯胆囊!老中医:肝郁、脾虚、痰瘀是根源,3个中成药思路,断结石后路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1-14 11:05:42

胆结石,别光盯胆囊!老中医:肝郁、脾虚、痰瘀是根源,3个中成药思路,断结石后路 胆结石,在西医视角下,需密切关注其大小、数量以及是否引发胆囊炎症等情况;而在中医领域,胆结石多归属于“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它的形成并非短期内促成,根源往往在于肝、胆、脾三脏功能失调——胆囊是“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负责储存和排泄胆汁,然而它的正常运作依赖于肝的疏泄以及脾的运化。一旦肝、脾两脏出现问题,胆囊便容易成为“结石滋生地”,结石也就悄然形成。 胆主疏泄胆汁,需肝气条达、脾运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分泌与排泄顺畅无阻;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胆腑的气机。现代人常常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极易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一旦在胆腑阻滞,胆汁的排泄就会受到影响,胆汁淤积在胆囊内,日久便会形成痰浊;肝气还会“横逆犯脾”(肝木克脾土),致使脾虚;脾作为“水液代谢的关键枢纽”,脾虚则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湿在体内停滞,进而凝聚成痰。 这气滞、痰浊、血瘀相互交织,如同污垢在管道内壁不断沉积,越积越厚,最终在胆囊内形成了结石。所以,调理胆结石,不能仅仅着眼于“排石”或“切除胆囊”,而应从疏肝理气、健脾化痰、通胆散瘀等多个方面综合入手,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结石复发的可能性。 肝郁气滞,结石之始:柴胡疏肝散合利胆排石片 这类患者,大多是“气出来的胆不适”——平时情绪波动较大,爱生闷气或者容易发火,生气之后常常感觉胁肋部胀痛,就像有一股气在里面憋着,疼痛还会放射至肩背部。同时,可能会出现口苦、咽干的症状,食欲也会受到影响,看到油腻食物就反胃。结石多是刚发现、体积较小(直径小于0.5cm)的胆固醇性结石。这是因为肝气郁结,胆腑气机不畅,胆汁排泄不利,胆汁中的胆固醇等成分逐渐沉积,初步形成了结石。 调理时需先“疏肝理气通胆”,可考虑柴胡疏肝散搭配利胆排石片。柴胡疏肝散能够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就像一把“气机疏通钥匙”,将堵在肝和胆的气机打开,让气机顺畅运行,同时还能缓解因肝气郁结引起的胁肋胀痛等症状;利胆排石片能清热利湿、利胆排石,针对气滞可能引发的胆腑湿热,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推动结石排出体外。气机通畅了,胆腑不堵了,小结石就失去了继续增大的“机会”。 脾虚痰瘀,结石之体:参苓白术散合血府逐瘀胶囊 这类患者,多是“吃出来的胆结石”——平时饮食不节,爱吃甜腻、油腻、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患者常常感觉身体困重,就像身上绑了沙袋一样,四肢乏力,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饭后腹胀明显,需要休息很长时间才能缓解,大便稀溏不成形,还容易黏在马桶上,偶尔会伴有白色黏液。结石多是泥沙样或基底较宽的结石。这是脾虚生痰,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附着在胆囊壁上,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调理要“健脾化痰散瘀”,可选用参苓白术散配合血府逐瘀胶囊。参苓白术散能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就像一位“脾胃清洁工”,先把脾虚积聚的痰湿清理掉,再增强脾胃的功能,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的生成;血府逐瘀胶囊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化掉胆囊壁的瘀滞,改善胆囊的血液循环,防止痰瘀进一步加重。脾健了,痰湿没了,瘀滞散了,结石就失去了“养分”供应。 胆阴不足,瘀结难消:一贯煎合鳖甲煎丸 这种情况多见于胆结石久不消退(超过1年),或者中老年人、长期患有慢性胆囊炎的患者——患者常常感觉口干咽燥,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需要频繁饮水来缓解。眼睛干涩,看东西模糊,胁肋部隐隐作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就像有针在刺一样。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偶尔便中会夹有暗褐色血丝。结石多是直径大于0.6cm的顽固结石。这是因为病久耗伤胆阴,胆囊壁失养,瘀滞更加难以消散,结石就像“生了根”一样牢牢地附着在胆囊壁上。 调理要“滋阴润胆、软坚散瘀”,可考虑一贯煎搭配鳖甲煎丸。一贯煎能滋阴疏肝,给干燥的胆囊“补充水分”,滋养胆囊壁,缓解口干咽燥、胁肋隐痛等症状;鳖甲煎丸能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像一把“精细的小刻刀”,慢慢分解胆囊壁深层的瘀结,针对顽固结石发挥作用。一补一攻,既滋养胆囊又消散瘀结,稳妥化解老结石。 胆结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消散结石也需要“持之以恒”——以上思路需在专业中医师进行四诊合参后,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比如是否怕冷、大便性状、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使用,千万不能自己根据症状随意套用药物。 同时,生活调理也不容忽视:少吃甜腻、油腻、生冷、腌制的食物(减少痰湿的生成);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胆囊的负担);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养肝血,利于肝气的疏泄);保持心情舒畅,少生气、多疏肝(比如通过听音乐、散步、打太极等方式放松身心,减少肝气郁结)。把胆囊的“内环境”调理好了,结石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