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抗大二期部分学员合影 前排左起:聂鹤亭、毛泽东、朱德;后排左起:杨得志、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14 10:54:44

毛主席与抗大二期部分学员合影 前排左起:聂鹤亭、毛泽东、朱德;后排左起:杨得志、梁钧、杨梅生、陈赓、贺子珍、姚喆、胡龙奎。 往前翻一年,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六日,一封回信送到林彪手里。识字、作文、看书报,被点了名,要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增加到全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定期检查把文化当作重要标准。第一期第三科很多是工农出身的排班骨干,文盲、半文盲不少,刀要磨,字也要认。 落款“布礼”,干脆不拖泥。 几个月后,学员基本扫除了文盲,课堂的门才算真正打开。 这一套“先把人立住,再把人推出去”的路子,很快被一根绳拴紧。三八年三月五日,三句话落在纸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四月九日的讲演,顺着这三条把“该学什么”掰开揉碎。 次年五月二十六日的《抗大三周年纪念》又把它钉牢,说得明白,教员学生都照这三件事做。词后来有过调整,一九六〇年把“艰苦奋斗”换成“艰苦朴素”,八个字也把“活泼”和“严肃”的位置挪了挪,写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意思没变,劲头更耐用:生活守朴素,打仗讲奋斗,风骨打底,功勋在后。 校舍不是靠嘴修起来的。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三日,题词送到工地:听说你们建筑校舍的劳动热忱很高开始表现了成绩,这很好。 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所谓困难不算回事,最严重的也能压过去。 另一边,给第二队学员的句子锋利:要学习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堂上堂下串着走,八月还送给第二期教职员四个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十二月十五日,“救亡室”成立,墙报、读书、演唱会、辩论就着煤油灯一起上;题词落下:救亡是唯一总目标,通往救亡的路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与方法都要学。 风一北,阵地往前顶。 一九三九年,抗大奉命离开延安,挺进华北敌后。 换了地方,规矩没乱。 二月九日,全校党的活动分子大会先把生产自救的弦绷上;四月二十日开荒,四月二十五日原定任务基本完成。 题词紧跟上: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足以战胜任何敌人的。给《生产导报》的那句更短: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边区那年天脸黑,封锁、灾荒叠在一处,饭碗要自己端稳,课堂要自己点亮。 一九四〇年十一月,总校转到邢台浆水镇一带,像把一所大学拆成器官,分散在山谷里继续呼吸。校部在前南峪,政治部在浆水村,供给处在河东村,卫生处在安庄村;上干科、基本科撒到冯家沟、宋家峪、坡子峪等几十个村。 相持阶段风紧雨急,“拉网大扫荡”一茬接一茬,白天上课,夜里设伏,五周年纪念照样隆重举行,士气要有仪式感。 浆水这段时间,越抗越大,第六、七、八三期合起来培养了八千余名军政干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再办九所分校,总共二十余万人从书桌和战壕之间走出。 镇子名声起来,被称作继延安之后的另一座摇篮。摇的不是人心浮气,摇的是骨头里的定力。 人还得一个个看。三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第四期开学那天,题词落笔: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 四期的门口站着一长排,既有平津、上海、南京、武汉来的“一二九”学生,也有郑律成、贺绿汀、欧阳山尊、莫耶这样的文艺界身影,还有海外华侨青年,还有旧军队将领的子弟,黄鼐、冯文华、傅作良的名字在人群里。 四期收学员五千五百六十二人,教职员工一千三百八十六人,毛主席、周恩来、陈云、朱德、刘少奇、彭德怀轮着来讲。十二月一日的毕业典礼,《愚公移山》把力气交代明白,题词接着落:努力奋斗,再接再厉,光明就在前面;另一句写给毕业同学:继续努力 以求贯彻。 简短,不走花道。 个体也有光。一九三八年九月,吴伯萧拿到“努力奋斗”的四字勉励。 十月十七日,政治教育科科长杨兰史因积劳成疾逝去,追悼会上朱德主持,中共中央称其为忠于革命学校工作的典型工作者,挽联写着: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 另一处,写给艾思奇的信,夸《哲学与生活》更深刻,抄录了一些段落,疑点留着面谈。干货来回走,学问不怕细抠。 知识分子怎么分界,句子给过秤:看是否愿意并且实行结合工农民众。 愿意是一口气,实行是一双手。自己为自己的劳动,潜力不可限量。对学校的定位也没拐弯:抗大是八路军的干部学校,它的精神、它的作风,都是八路军的。 给校史展览馆的提醒也直白:不但要有革命热忱,而且要有实际精神。热要长,实要稳,热而不虚,实而不僵。 时间顺着浆水的山道往下走。 一九四一年六月一日,建校五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举行;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一日,与驻地百姓一起庆祝反“扫荡”胜利。有人扶着犁耙,有人背着步枪,学员给老乡抗旱保丰收,缺人手就自己背粮。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更要紧,这话在村口的风里走来走去,越看越像一块压舱石。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