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这仗彻底绷不住了,俄军刚官宣控制全城后被俘的乌军就吐了猛料,声称最后几天连过期饼干都抢不着,渴了只能喝雨水伤员躺那儿也没人管,而这场熬了这么久的拉锯战终究还是垮了。 这场拉锯战熬得所有人都没了脾气,从去年 2 月俄军攻陷阿夫杰耶夫卡后发起攻势,到现在整整 21 个月,俄军也就往西推进了 40 公里。 红军城这地方看着不大,却是乌克兰东部的交通命脉,公路铁路纵横交错,被称为 “通往顿涅茨克的门户”,还挨着全国唯一的焦煤矿,战前六万多人口,就算打到现在,还有一千两百多人没撤离。 对乌军来说,这里更是东线后勤的生命线,差不多 70% 的弹药、燃料和食品都得从这儿转运。泽连斯基之前好几次专门去视察,拍着胸脯说 “绝不放弃”,把这儿当成 2024 年反攻的核心支点,可战场上的现实比口号残酷多了。 俄军这回是下了血本,投入的兵力差不多是乌军的 20 倍,把第 68 猎兵旅、第 155 机步旅的防线冲得稀烂,第 25 空降旅更是被团团围住,插翅难飞。 乌军士兵说,俄军白天用重炮轰,晚上派小股部队摸哨,一点点压缩包围圈,他们只能靠反冲锋勉强撑着,可伤亡越来越多,补充的兵源却少得可怜,到最后连新兵都没了,全是些打了半年以上的老兵,个个身心俱疲。 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之前拍板的 “7 天解围计划”,最后也成了泡影。本来想从北部突围撕开一道口子,结果刚冲出去没多远,就撞上了俄军的伏击圈,损失惨重,只能退回来继续死守。 这时候西方的援助也没跟上,之前承诺的武器装备迟迟不到位,手里的家伙越打越少,炮弹都得省着用,有时候俄军冲上来了,只能靠步枪还击。 其实早在 7 月份,阵地里的补给就开始紧张了。俄军早就摸透了乌军的补给线路,派战机和导弹反复轰炸,公路铁路被炸得坑坑洼洼,运输车队根本没法靠近。偶尔有物资能送进来,也都是杯水车薪,分到每个人手里没多少,越往后越艰难,最后连压缩饼干都成了奢侈品。 被俘的士兵说,他们不是打不过,是实在撑不下去了。饿了好几天,浑身没力气,手里的枪都快举不动了,看着俄军一步步逼近,心里那点抵抗的念头早就没了。与其战死或者饿死,不如主动投降,至少还能有条活路。 俄军拿下这儿,算得上是 2023 年 5 月巴赫穆特战役后最大的胜利了。虽然自己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这一战打通了通往顿涅茨克的通道,接下来乌军的卫星城米尔诺赫拉德恐怕很难守住,俄军就能集中兵力去攻打东北方向的 “堡垒城市” 康斯坦丁诺夫卡。 现在乌克兰在顿巴斯还控制着大约 5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整个顿巴斯的 10% 左右。红军城一丢,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其他防线也会跟着动摇。这对西方援助的信心打击不小,本来有些国家就对持续援乌有意见,现在战局不利,后续的援助恐怕更难推进。 战场上的胜负从来都不是偶然,红军城的失守,说到底是乌军兵力、补给、外援全方位跟不上的结果。俄军抓住了这个战略要地的关键,稳扎稳打压缩包围圈,而乌军只能被动防守,越守越吃力,最后陷入绝境。那些被俘士兵的爆料,不过是这场惨烈战役中最真实的一角,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无奈。 接下来俄乌战场的局势恐怕会更加复杂,俄军大概率会借着红军城的胜利继续推进,而乌军则要在失去重要支点后重新调整防线。这场打了这么久的战争,到底还要熬到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准,但红军城的惨状已经告诉所有人,战争带来的只有无尽的苦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