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福建副省长贺敏学被抓,主席得知情况后非常惊讶。因为贺敏学不仅是贺子珍

吉吉淘的过去 2025-11-14 08:27:18

1967年,福建副省长贺敏学被抓,主席得知情况后非常惊讶。因为贺敏学不仅是贺子珍的哥哥,还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重要功臣。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6年冬天的福州城,寒风凛冽。 街头的标语一夜之间换了内容,红纸黑字在灰蒙蒙的街道上格外刺眼。 人们行色匆匆,不敢在街上多做停留。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时任福建省副省长的贺敏学遇到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考验。 贺敏学这一年六十七岁,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腰板依旧挺直。 这位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老革命,如今负责着福建的基础建设工作。 伟人随着运动的深入,他也被卷入了旋涡之中。 那年十二月的一次会议上,有人突然发难。 一群人冲上讲台,扯掉了贺敏学的领章,要把他带走审查。 现场顿时乱作一团,墨水打翻在地,留下深色的污迹。 "我跟着毛主席打天下!"贺敏学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声音不大却很有分量。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话语并不能保证安全。 当天深夜,他被带到了省公安厅的临时看押点。 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在文件上看到了"福建副省长贺敏学"的名字。 工作人员提醒,这是贺子珍的哥哥,也是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 毛主席轻轻"嗯"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 贺敏学的夫人李立英得知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 这位经历过战火考验的女性没有慌乱,而是在家中翻找起来。 最后,她在一个旧木匣里找到了一封泛黄的信件。 这是1930年毛主席亲笔写的信,上面有"此人可用"四个字。 李立英知道,这封信或许能救自己的丈夫。 第二天一早,李立英来到看押点。 守卫不让她进去,她镇定地说:"我带来的东西,你们必须看看。" 负责审查的人看到信件后,认出了毛主席的笔迹。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暂缓审查,向上级请示。 几天后,贺敏学被释放了。 临走时,他对工作人员说:"我回家换身衣服,明天还要上班。" 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贺敏学能够化险为夷,与他早年的革命经历密不可分。 1927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时,正是贺敏学在其中穿针引线,帮助红军与当地的袁文才、王佐部队建立了联系。 当时井冈山由袁文才、王佐控制,这两人亦正亦邪,很难打交道。 贺敏学凭借自己的威望,说服他们接纳了红军。 在一次关键性的会面中,贺敏学特意把毛主席和袁文才的帐篷安排在一起,让两人能够深入交流。 这次会谈很成功,为红军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 事后,毛主席特意写信表扬了贺敏学的工作能力。 这封信不仅见证了革命岁月中的信任与情谊,更在三十多年后成为了保护贺敏学的重要凭证,体现了历史对革命功臣的铭记与呵护。 从井冈山时期开始,贺敏学就展现出了务实的工作作风。 他善于把复杂的政策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的道理。 1949年后,他负责福建的基础建设工作时,依然保持着这个特点。 修建福厦铁路时,他亲自到工地与工人们交流。 规划闽江大桥时,他耐心向沿线居民解释工程的意义。 1960年,福建要修建一批防空设施。 有些群众不理解,觉得劳民伤财。 贺敏学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修防空洞就像给家里买把伞,平时用不上,下雨天就能派上用场。" 这样接地气的解释,让群众很快理解了工程的重要性。 他经常深入基层,与工人同吃同住,亲自查看工程进度,这种踏实肯干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贺敏学也坚持工作。 被解除审查后,他立即投入到福厦铁路的建设中。 当时材料短缺,他亲自到水泥厂协调供应。 厂长面露难色,他就拿出国家批准的文件,耐心解释这项工程的重要性。 最终说服了厂长,保证了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他的努力下,福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持续推进,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贺敏学对工程质量要求很严格。 现在还能找到他当年批改过的工程图纸,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标注。 他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这句话不仅指工程建设,也反映了他做人做事的态度。 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调查研究,凡事都要亲自核实,这种严谨的作风使得他负责的工程项目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988年,贺敏学因病去世,按照他的遗愿,骨灰安放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墓碑上刻着他在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这些简短的文字,记录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一生。 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无衔将军贺敏学留在党史上的三个“第一”)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吉吉淘的过去

吉吉淘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