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尔在德国议会公开斥责德国总理默茨:“你是个演员,对德国民众说没有钱,转头却要

疾冰预防说 2025-11-13 17:46:12

魏德尔在德国议会公开斥责德国总理默茨:“你是个演员,对德国民众说没有钱,转头却要拿着德国纳税人的钱去购买美国武器,而这些武器却是拿来援助乌克兰……” 这句充满火药味的斥责,并非影视台词,而是德国联邦议会中真实上演的 “正面对线”。 发言者是德国选择党(AfD)领袖魏德尔,这位以言辞犀利著称的反对党领袖,此次将火力直指默茨政府的 “双重标准”—— 一边渲染财政危机压缩民生开支,一边持续加码对乌军事援助,让德国纳税人的荷包为遥远的战场买单。 这场争议的发酵,不仅源于魏德尔的激烈言辞,更在于她戳中了德国民众心中最尖锐的矛盾:当本国经济深陷泥潭、民生难题接踵而至时,政府的资金为何要优先流向国外战场?这一疑问是建立在德国日益严峻的现实困境之上。 根据德国联邦政府 2025 年春季经济预测报告,德国经济将出现零增长,陷入连续第三年停滞的困境;通胀率虽回落至 2.1% 左右,但能源成本仍居高不下,天然气价格较俄乌冲突前高出 2.5 倍,持续挤压企业与家庭的收支空间。 就业市场同样承压,联邦劳工局数据显示 2025 年失业率已升至 6.2%,上半年制造业破产潮愈演愈烈,超过 1.19 万家企业黯然退场,其中制造业破产数量同比激增 17.5%,包括有着 200 年历史的克虏伯钢铁厂在内的传统工业标杆轰然倒塌,14.1 万个就业岗位岌岌可危。 民生领域的痛点更触目惊心:大城市租金年涨幅高达 15%,年轻人 “租不起房、养不起家” 成为普遍困境;公民津贴等低收入家庭补贴持续承压,2025 年政府进一步压缩相关开支,而住房与取暖补贴却因价格高企不断攀升,2025 年该项支出预计达到 130 亿欧元。 与国内经济的惨淡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默茨政府不断加码的对乌援助。2024 年,德国财政部已宣布削减教育、基础建设等多个社会项目开支,2025 年更是进一步压缩低收入家庭补贴;但与此同时,对乌军事援助预算却逆势增长,2025 年达 70 亿欧元,还敲定 2026 年追加 30 亿欧元,总额将飙升至 115 亿欧元。 更引发争议的是,这些援助资金的核心流向 —— 德国政府明确表示 2025 年将出资采购美制 “爱国者” 防空系统支援乌克兰,并表态要在北约援乌计划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这些军火采购的巨额资金,最终都来自德国纳税人的口袋。 回溯历史,自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累计对乌提供的军援已超过 170 亿欧元,是欧洲援乌最多的国家之一,而这一过程中,德国政府通过修改《基本法》摆脱 “债务刹车” 限制,为持续援乌筑牢了法律根基,却让本国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被挤压。 在魏德尔看来,这种操作如同 “家庭父亲对孩子说‘家里没钱’,转头却给邻居小孩买了台 PS5”。 她的质疑直指核心:当国内企业破产、年轻人就业困难、民生保障不断缩水时,将巨额资金用于对外军援,不仅让纳税人寒心,更有损国家主权 —— 财政决策似乎越来越迎合外部压力,而非服务国内发展。 民调数据也印证了民众的不满:默茨领导的联盟党支持率已跌至 26%,而选择党的支持率升至 24% 创历史新高,折射出选民对政府政策的信任赤字。 当然,支持政府的声音认为,援助乌克兰是德国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国的责任,是维护欧洲地区稳定的 “自保之举”,并非单纯 “帮别人”。 但争议的关键恰恰在于,这种 “大局观” 是否需要以牺牲本国民众利益为代价?德国当前的困境已给出残酷答案:经济连续三年停滞、制造业空心化加剧、资本持续外流,而政府在民生领域的 “精打细算” 与对乌援助的 “慷慨解囊” 形成强烈反差,让 “财政优先级漂移” 的质疑成为无法回避的焦点。 执政联盟内部也出现裂痕,绿党批评政府社会政策止步不前,基民盟内部则质疑默茨 “重外交轻民生” 的执政风格,认为其未经党内磋商便削减民生补贴的做法违背竞选承诺。 魏德尔的发言或许带有情绪化色彩,但她提出的问题切中了德国的核心矛盾。 国家的钱该怎么花?是继续在国际舞台扮演 “负责任的大国”,还是先收拾好自己的 “锅碗瓢盆”?这个问题不会因一次议会辩论而解决,但默茨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当经济增长停滞、民生压力加剧时,任何脱离国内实际的对外政策,都终将遭遇民众的反噬。 这场议会对线的意义,在于让财政优先级的争议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而如何在国际责任与民生保障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考验默茨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命题。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疾冰预防说

疾冰预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