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打到全军覆没,都没能击沉一艘日本军舰,谁知10年后,日军却在想相近海域,自己炸沉了五艘战舰,却看不到任何敌人的身影!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海域的平静被炮声撕碎。 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舰队刚完成任务,日本联合舰队的炮弹就从天而降,这场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海战就这么打了起来。 北洋舰队被两面夹击,可舰上官兵没一个往后缩的,个个抱着死战的心思,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被日军数艘军舰围着打,拼到最后还是没顶住。 “致远”沉没后,日军第一游击队的四艘军舰又把矛头对准了“经远”舰,“经远”一下被打出了编队,成了孤舰,炮弹像雨点似的砸过来,船刚离群,大火就烧了起来。 “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一边跟着管带指挥,一边灵活操控舰船,见船着火,他又带着人一边开炮反击,一边泼水救火,场面再乱也没失了章法。 变故接连发生,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先后中炮倒下,31岁的陈京莹二话不说接下指挥权,迎着日军的炮火继续还击,直到一颗炮弹击中他,才永远倒在了驾驶台。 这一战,“经远”舰231名官兵全没了,北洋水师11名管带里7个殉国,近3000名官兵把血洒在了这片海疆。 很少有人知道,陈京莹18岁就考进天津水师学堂,战前写家书时就透着担忧: “跟日本海战能赢的把握只有三成,日本战舰多,咱们只有北洋几艘船能打,南洋那些船别说操练了,脆得跟玻璃似的。” 官兵们拼了命地打,可大清王朝早烂到根上,这场仗的结局,其实早定了。 十年后的1904年,渤海湾又成了战场,这次是日本和俄国在咱们的地盘上打仗。 日本海军那时候气焰正盛,靠着间谍把俄国的水雷分布摸得门儿清,扫雷、避雷一套操作下来,觉得自己在这片海没人能挡。 5月14日拂晓,晨雾还没散,俄国舰长伊凡诺夫带着布雷艇“阿穆尔”号出了旅顺口。 上级让他在距岸8海里的地方布雷,他临时改了主意,往前多开3海里,在没人想到的地方布下了水雷。 返程的时候,偏偏就躲开了日本巡洋舰的侦察,这套临时起意的操作,日本间谍压根没探到。 转天上午10点,日本五艘军舰大摇大摆闯进了这片海域,领头的就是“初濑”号和“八岛”号。 他们信了间谍的情报,认定3海里内绝对没有水雷,压根没带半点防备。 “初濑”号先撞上水雷,歪歪扭扭刚开出去没多远,又撞上一颗,锅炉当场炸了,船沉得飞快,船上490人没一个逃出来。 没等日本舰队反应过来,“八岛”号也踩了雷,摇摇晃晃撑了一会儿,还是沉了下去。 “敷岛”号和两艘小巡洋舰慌了神,以为是俄国潜艇偷袭,乱哄哄地朝海里放炮,场面一团糟,结果纷纷触雷,不过并没有沉没。 日本到最后都没弄明白是水雷的问题,这场大败仗就这么捂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敢说出去。 北洋水师的官兵们打得够狠,可再狠也扛不住整个朝廷的窝囊。 11个管带死了7个,近3000人殉国,这种将领殉国比例,世界海战史上都少见。 可南洋的船就搁在那儿看笑话,朝廷连后勤补给都凑不齐,单靠一群敢拼命的官兵,怎么可能赢? 那些英烈的血,不是输给了日本的大炮,是输给了朝廷的昏庸和整个军事体系的烂摊子。 日本海军的那场惨败,是他们自己飘了,甲午打赢了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把间谍情报当成了万能钥匙,压根没想过战场上会有临时变动。 俄国舰长就改了个布雷位置,他们就栽了大跟头,两艘主力战列舰沉了,还不敢跟人说。 这跟北洋的输法不一样,北洋是拼尽全力没法赢,日本是握着优势还瞎嘚瑟,最后摔了个大跟头。 这两段海战往这儿一摆,道理就明明白白了,海疆打仗,光靠官兵不怕死没用,国家体系跟不上,再勇的人也是白搭。 打赢了也不能飘,战场上面什么变数都有,少了点敬畏心,优势也能变成坑。 海疆的脸面,从来不是靠英烈殉国的悲情撑着,也不是靠一时的胜利吹着,得有靠谱的体系,得有清醒的脑子,更得有不敢松懈的敬畏。 海疆之上,从来没有侥幸的胜利,只有扎实的根基。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这两段海战里,最该让咱们记住的道理是什么? (信源:北洋水师美籍洋员忆甲午海战:尸体累累 骨肉横飞——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