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双方将合作开展稀土金属开采工作。 俄罗斯塔斯社报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表示,日本与美国计划合作,在南鸟岛(Minamitorishima)附近海域的海底开采稀土金属。 高市早苗在国会发表讲话时称:“无论是对日本还是美国而言,拓展稀土金属的多种开采途径都至关重要。我们将继续探讨日美两国在开发南鸟岛附近海域稀土金属矿藏方面的具体合作方式。” 南鸟岛距离日本本土约 1900 公里。 高市早苗指出,科学研究表明,该岛附近的海底蕴藏着包括稀土金属在内的多种矿产资源。 这位日本首相补充道:“目前我们正在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对开采方法进行调研。” 保加利亚通讯社(BTA)援引高市早苗的话报道,2026 年 1 月计划开展演示性测试,从 6000 米深的海底提取稀土金属。 上述矿藏位于南鸟岛海域,深度达 5500 米,面积约 1 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已发现含稀有金属的球状矿物沉积层,总储量估计为 2.1 亿吨,其中包含约 61 万吨钴和 74 万吨镍。 南鸟岛地区稀土矿床 2009 年,日本开始对其海域海床进行矿床勘探 。 2013 年 1 月,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一艘深海科考船,在南鸟岛以南约 250 公里(160 英里)、水深 5600 至 5800 米的海床处,获取了 7 份深海泥岩岩芯样本 。研究团队发现,海床下方 2 米至 4 米(即 0.7 英尺至 1.3 英尺)处的泥岩层中,稀土氧化物含量极高。分析结果显示,该泥岩层中稀土氧化物的最高含量达 0.66%。 2018 年,针对该区域海床淤泥的一项科学研究估算,研究范围内含稀土氧化物的矿化沉积物储量达 1600 万吨。经计算,该研究区域的稀土元素及钇(Y)总含量超过 1600 万吨(平均值为 964ppm,即百万分之 964)。 南鸟岛地区稀土矿床的开采难度极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开采环境复杂 水压极高:南鸟岛周边海域的稀土矿位于 5500 米深海,水压高达 550 个大气压,这对开采设备的抗压性提出了极高要求,设备故障率预计也会大幅升高。 海况恶劣:该区域正对着夏秋高发台风路径,台风可能带来十几米到几十米的浪高,会使作业船只产生严重偏移,甚至有倾覆的风险,严重影响开采作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要求苛刻 设备材料特殊:通过 “地球号” 钻探船下放 6000 米长的特制管道采集泥浆,这种管道需采用航天级抗压材料,成本高昂,且单根管道的制造可能还需依赖英国供货。 开采技术复杂:海底淤泥的流变性极强,钻探设备一旦插入可能陷入 “流沙陷阱”,导致管道破裂或设备损毁。此外,深海泥浆含水率超过 90%,初步脱水过程能耗占总产值的 60%,且日本传统的溶剂萃取法能耗是中国主流技术的 17 倍,提炼成本极高。 运输成本高昂:南鸟岛与东京直线距离 1900 公里,每次运输泥浆的费用高昂。如 2026 年 1 月的试采活动,仅管道等物资调配费用就约为 120 亿日元(约合 8300 万美元),若要实现商业化大规模开采,运输成本将进一步拉高单吨稀土的实际市场成本。 提炼难度较大:深海泥水不仅含水率高,增加了脱水难度和能耗,而且还含有放射性元素钍,日本必须增加一套针对钍元素的核污染处理流程,从提炼分离、工厂安全到最终废弃物管理,整个产业链在环保与辐射防护方面的投入都不可回避,这无疑又增加了开采的难度和成本。 环保压力巨大:采矿过程会导致海底泥沙翻动,形成 “蘑菇云”,这些泥沙扩散的范围可能覆盖数百公里,对海洋生态造成灾难性后果。海底泥沙中还潜藏着汞、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开采活动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这也给开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环保压力。 环保反对声浪:生态警钟敲响 日本的深海采矿计划引发了科学家与环保组织的强烈反对。《海洋学杂志》援引批评者观点称,在如此深的海域挖掘海底淤泥,可能对 “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伤害”。 反对声浪高涨,呼吁暂停项目 全球范围内,反对深海采矿的呼声日益高涨,日本的这一项目更是加剧了相关争议。已有数十个国家(至少 20 至 37 个,包括太平洋岛国)呼吁暂停深海采矿,直至其生态影响被充分研究清楚。 超过 800 名海洋科学家与专家签署声明,呼吁谨慎行事、开展更多研究,而非仓促推进开采。在日本国内,亚太资源中心(PARC,点击打开新标签页查看详情)等倡导组织,以及深海保护联盟等国际非政府组织,均就此发出警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