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某金店最近闹出的一场“试戴风波”,一位妈妈带孩子路过金店,看到柜台里的小金镯可爱,便在店员注视下让孩子试戴。整个过程不到10秒,镯子只是虚虚挂在孩子手腕上,连皮肤都没碰到。可当妈妈准备取下时,几个店员突然围上来,指着镯子说“变形了,要么赔1000块,要么买走”。妈妈当场愣住:“这镯子大得能晃悠,怎么就变形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只能报警。民警到场查看监控后,直接甩出一句:“你们让试戴却不提醒风险,现在反咬一口,不觉得可笑吗?” 这事儿之所以引爆舆论,是因为它戳中了所有人的“消费痛点”。黄金质地柔软易变形是常识,商家明知风险却既不提供试戴样品,也不提前告知注意事项,反而把责任全推给消费者。更讽刺的是,类似纠纷早有判例——某地法院曾处理过一起试戴金镯变形案,最终认定商家未尽提醒义务,需承担20%责任,消费者赔80%。商家敢这么“硬气”,无非是赌消费者怕麻烦、要面子,最后选择花钱消灾。这种“小恶”累积起来,消耗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 换个角度想,商家提供试戴服务本是义务,却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碰瓷式销售”。黄金易变形不是借口,店员全程盯着却没提醒,现在倒怪顾客“手重”,这逻辑比镯子变形还扭曲。消费者花钱是买开心,不是买气受,商家若总把“小心试戴”的提醒藏在角落,却把“损坏赔偿”的牌子挂得显眼,消费环境只会越来越糟。 说到底,诚信才是商家的立身之本。与其算计顾客会不会弄坏商品,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服务上——准备试戴样品、主动告知风险、配备修复工具。消费者也不是软柿子,遇到不合理要求,该报警报警,该曝光曝光。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谁的时间都不该浪费在这种闹剧上。 (来源: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