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腿的出现解决了长期行军蚊虫叮咬,双腿浮肿的问题 ,还可以防止荆棘刺伤,而且在受伤时还可以当绷带使用,而且还可以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加强远距离行进能力。所以不仅八路军与国军装备,日军和一战时的西方军队普遍都有绑腿,只不过样式不同,但是功能基本相同。 说起绑腿这玩意儿,在老一辈军人嘴里提起,总带着点怀旧的味道。它不是什么高科技装备,就是一条长布条,从脚踝往上缠到膝盖下面,简单粗暴却实用得要命。最早的绑腿可以追溯到古代欧洲军队,那时候士兵们在泥地里跋涉,腿上裹点东西就能少点麻烦。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人在印度殖民地服役的部队开始大规模用上它,本来是为了省钱,不用买贵的皮革护腿,一条棉布就能搞定。缠紧了后,小腿肌肉得到支撑,血液循环顺畅,不会轻易肿起来。这点特别关键,长途行军时,士兵背着几十斤装备走上百里地,双腿容易积水浮肿,静脉曲张的风险直线上升。绑腿均匀施压,帮着分散负担,让人腿脚不那么酸胀,能多走几公里不掉队。 再者,行军路上蚊虫是头号杀手,尤其在热带或沼泽地带。绑腿裹严实了,叮咬的几率小多了,不会让皮肤破口感染发炎。荆棘丛生的山林里,它也派上用场,布条挡住尖刺,刮破了也就破布面,腿肉不遭罪。受伤了呢?直接解开撕条,当绷带止血固定,省得临时找东西裹。历史上不少战役,士兵就是靠这个小物件捡回一条命。功能上说,它加强了远距离行进能力,士兵步伐稳,耐力足,部队整体机动性就上去了。别看它不起眼,在步兵时代,这就是个多面手。 一战时候,西方军队几乎人手一条。1914到1918年,欧洲战场上英国士兵的绑腿是卡其色的棉布,缠得紧实,在索姆河和凡尔登的战壕里,泥水横流,它帮着挡住脏东西不进靴子。法国部队也用,样式稍短点,但缠法差不多,士兵们在炮火间隙调整一下,就能继续挖工事。德国人因为皮靴不够用,更是靠绑腿顶上,东线雪地推进时,布条吸水防冻伤。意大利和葡萄牙军队的绑腿长达三米,缠起来得两人帮忙,拉紧打结,确保压力均匀。这些国家虽在布料和颜色上有点区别,比如英国偏好螺旋式,德国加点扣环方便松紧,但核心功能一模一样:护腿、稳步、应急。战场数据表明,一战步兵伤亡中,下肢问题占了不少比例,绑腿降低了感染和疲劳率,让部队在堑壕拉锯中多坚持几天。 转到亚洲,日军在20世纪初就引进了绑腿,侵华战争期间,橄榄绿毛边布条是他们的标配。士兵训练时反复练缠法,从踝部斜角固定到膝下,适应跪姿射击。华北平原上快速机动,绑腿紧缚小腿,不晃荡,行军速度快了不少。太平洋岛屿丛林战中,它挡住藤蔓和荆棘,士兵腿脚少受伤。日军绑腿的材质偏毛料,耐磨但重了点,缠紧后小腿不滑脱,整体上跟西方样式类似,只是长度和固定方式微调,服务于他们的闪击战术。 国民党军队这边,绑腿也是制式装备。从北伐时期开始,军裤配绑腿,西裤式样,钮扣固定口袋,下面缠布条防尘土。抗日战争中,国军在西南山区演习,军官示范缠法,士兵从踝部盘绕,用带扣锁紧,翻越乱石坡时缓冲冲击,避免扭伤。装备虽比红军好些,但弹药和靴子仍短缺,绑腿就成了日常必需。国民党部队的绑腿多为棉质,颜色跟军服配,缠到膝盖以下,防止蚊虫和浮肿。黄桥战役前后,国军士兵夜行军,绑腿帮着稳住步伐,涉泥河时不散开。 八路军同样离不开它。延安黄土高原上,战士们手工缝制灰布绑腿,夜间行军阻挡蚊虫,翻山梁时检查松脱,继续推进。红军长征时期,腊子口战役中,绑腿不止护腿,还应急当绷带止血。八路军绑腿简单,布条长条易得,缠法实用,适应游击战的多变地形。国民党军队和八路军虽阵营对立,但装备上绑腿都用得熟,功能没两样:行军耐力、伤口处理、防护荆棘。抗日联合阶段,两边部队偶尔交换经验,绑腿的缠紧技巧都差不多。 不过,好景不长,二战一打响,绑腿开始淡出。美军和德军转向高筒军靴,一体防护,不用缠来缠去。1940年敦刻尔克撤退,美国援军穿短靴,腿上空荡荡,登船快多了。德国钉靴踩碎石脆响,行军稳当。苏德战场,红军主力用马靴,骑兵雪原驰骋,靴筒到膝,绑腿只辅助泥地防滑。关键问题是燃烧弹,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英军残部遇袭,绑腿着火,士兵翻滚灭火,动作慢吞吞。整衣烧了扯开就行,绑腿缠腿上,火势大,烧伤加重。日本军队到1945年还坚持,太平洋丛林推进挡藤蔓,但火攻战中布条成累赘。 燃烧弹这东西,二战后期成主流,凝固汽油弹扔下去,粘性强,烧不灭。裹腿布料遇火易缠,士兵得在地上滚半天,延误反击。相比之下,军靴着火脱鞋快,伤亡小。英军部分单位保留,但比例低。法国意大利到1943年淘汰,二战步兵从纯腿行到机械化,卡车坦克上,绑腿需求锐减。 绑腿退场后,军队装备大变。现代步兵靠合成纤维护腿或内置靴衬,防弹材料加持,行军时自动调节压力,防浮肿效果更好。蚊虫用喷雾剂,荆棘穿防护裤,绷带成医用卷带,静脉问题有压缩袜。远距离行进呢?直升机空投,轮式车拉,士兵腿上轻松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