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正说,大陆比国民党宅心仁厚,他说,近些天,竟然有国民党“民代”突然想起了旧时

温不樊人世间 2025-11-12 17:26:51

林明正说,大陆比国民党宅心仁厚,他说,近些天,竟然有国民党“民代”突然想起了旧时代为国民党效力的人,这个事有些奇怪,为啥以前不重视,现在想了起来?   一个政权能不能站得住脚,说到底,看的是它怎么对待身边的人,怎么定义“谁是自己人”。   国民党的一些“民代”又提起旧时代的人物,这种操作显得很奇怪,缺乏真诚,也让人再次想起他们那个不断缩小的圈子。   国民党的逻辑里,人似乎总被看成是工具,用完就扔。这一点,从那些战功赫赫的将领的下场就能看出来。   北伐战争时,蒋介石还曾靠着这些人一度统一了中国,赢得了民心。可一旦权力到手,这些功臣反而成了他最提防的对象。   孙立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抗日战争中打赢了仁安羌大捷,是名副其实的战将,可就因为美国人看重他,蒋介石心里就不踏实了,最后随便找个“通共”的理由,就把他软禁了三十三年。一代名将,晚年只能靠自己种地换点生活费。   其他人也逃不过这个命运,胡宗南,曾经的“西北王”,到了台湾就被弹劾,再也没得到蒋的信任和重用,晚年过得相当窘迫,甚至要靠妻子写稿子来补贴家用。   统率过四十万大军的汤恩伯,因为卷入陈仪案被蒋介石冷落,想去日本治病都一拖再拖,最后死在了手术台上。   桂系大佬白崇禧的遭遇更让人唏嘘。他被劝到台湾,实际上成了牵制李宗仁的人质,身边全是特务监视。   等到李宗仁真的回到大陆,白崇禧没过多久就神秘死亡了。不光是这些高层,跟着国民党去台湾的普通官兵,大量番号被撤销,人员被闲置,境遇十分凄惨。   另一边的大陆,做法完全不同。新政权建立后,没有搞大规模的清算,而是对昔日的对手,包括国民党的高级战犯,推行感化教育。从1959年到1975年,前后搞了七次特赦,放了三万多人。   这里面的人物级别非常高。第一批被放出来的,就有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甚至还有末代皇帝溥仪。   关键不是放了就完事,而是给了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杜聿明后来当了全国政协常委和文史专员,王耀武也参与政协工作,为国家建设提意见。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过去的敌人,变成了新中国的建设者。这不仅仅是人道主义,更是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它向所有人展示了新政权想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的决心,也兑现了自己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承诺。   两种做法,两种命运,根子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埋下了。孙中山先生当年定下的策略是“联共、联俄、辅助工农”,这是一条团结大多数人的路。如果蒋介石当初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历史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但他最终选择了背叛,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从那一刻起,他就选择了和少数资本家、地主阶级站在一起。他的政权,本质上就是为少数权贵服务的。   他后来的一切行为都顺理成章:不管是暗杀呼吁和平的李公朴、闻一多,还是清除党内任何不服从自己的人,都是为了维护这个小圈子的利益。   而大陆之所以能做到“宅心仁厚”,也并非单纯是心善,而是因为它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历史最终是人民的选择。为了推翻那个压迫多数人的政权,人民付出了数千万人牺牲的巨大代价。   一个政权到底是把人看作伙伴,还是看作可以随时丢弃的工具,这决定了它能走多远,看看这些人的不同结局,答案其实再清楚不过了。

0 阅读:0
温不樊人世间

温不樊人世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