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被我们拖垮了!”2024年,韩国上千人拒绝食用从中国进口的白菜,本想给中国一个“下马威”,却没料到,最终撑不住的,竟是他们自己。 首尔街头,一群人高喊口号,扬言用白菜抵制中国货,声称这能重创对岸经济。可谁知,天气一变,田里作物减产,超市价格翻倍,泡菜工厂停摆。这场看似强势的“下马威”,竟让自家餐桌先空了盘子?真相背后,是全球化链条的韧性,还是盲目冲动的代价? 泡菜里头,白菜是主角,每年韩国得吃掉两百万吨白菜,其中两成到两成半得靠进口,而这些进口货,99%都来自中国。这不是随便说说,韩国土地小,气候又不稳,夏天一热,冬天一冷,本土白菜就容易出岔子。中国这边,山东平度那些菜农,靠着大片地和好技术,年年稳稳供货。青岛海关的通关也快,从田头到韩国超市,就几天工夫。两国这么搭档,本来是互利的事儿,中国卖出好价钱,韩国吃上新鲜菜,稳稳当当。 可2024年夏天,韩国农业先栽了个大跟头。江原道高温干旱,全罗南道洪水闹腾,主产区白菜产量直降六成。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算了笔账,当季产量才二十三万六千吨,比平时少两成多,种植面积也缩了两成四。农户们早就不爱种了,前几年价格忽上忽下,虫害还多,地力也耗着。结果呢,九月中旬,白菜批发价冲到每棵九千五百三十七韩元,折人民币五十块,零售价两万到两万三千韩元,一棵白菜比肉还贵。超市里贴满“收成差”的通知,货架空荡荡的,家庭主妇们直挠头,小饭馆的辣白菜从免费小菜变收费项目。 这时候,有人跳出来喊抵制。九月初,首尔上千人聚众,拒绝中国白菜进口,说这是给中国个下马威,高呼“中国要被我们拖垮了”。社交平台上转发一片,号召大家买本地货。组织者们觉得,这能护住韩国菜农,维护饮食传统。可现实呢,本土供应本就紧巴巴的,这么一闹,市场雪上加霜。泡菜产业更遭殃,前七个月出口九千六百八十五万美元,可原料一断,工厂只能停工。去年“泡菜荒”的影子又冒头,出口订单堆着,工人闲着,坛子空着。 韩国政府一看不对劲,赶紧补救。发补贴给菜农,买农药肥料;让提前收不熟的白菜,品质差也得上;还放两万三千吨储备菜。可这些储备菜口感不行,消费者挑三拣四,提前收的球体松散,没汁水。价格虽稳了点,但还是高位徘徊,民生压力大。话说回来,这抵制口号喊得响,中国那边呢?山东仁兆镇的泡菜企业,年产值一亿五千万,韩国市场就一块儿,少了订单,还有十几个国家等着。中国菜农照旧盯着韩国天气调计划,物流链条稳,青岛的“即报即检即放”让货走得顺溜。 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批十六吨中国白菜运到仁川港,政府立马宣布进口量加到一千一百吨,每周两百吨的节奏补回来。十月开始,供应缓过来,价格慢慢落。那些喊抵制的群体,眼瞅着自家白菜危机,自掏腰包多花钱买单。韩国农业本就底子薄,耕地少,劳动力缺,靠中国互补才行。2015年大蒜那事儿,他们退了两千两百吨山东蒜,嘴硬说质量差,结果自家价涨,还得重进口。 全球化分工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农业有地有技术,韩国有市场有需求,合作才是王道。韩国政府后头操作,也透着无奈,补贴再多,储备再放,也顶不住自然灾害和市场规律。话说,这哪是“拖垮”谁啊,分明是跟规律对着干,自找苦吃。中国白菜稳稳供着,韩国餐桌离不开它,99%的进口占比不是白来的。长远看,两国得坐下来谈,深化农业合作,共建供应链。韩国若总搞单边主义,只会放大自家短板,民众买单。 MCN双量进阶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