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90年,开国上校黄汉基与失散多年的妹妹黄汉琳重逢,妹妹说:“三哥,母

韫晓生 2025-11-12 16:54:47

[太阳]1990年,开国上校黄汉基与失散多年的妹妹黄汉琳重逢,妹妹说:“三哥,母亲说想看一看活着的你”,黄汉基听后,内心五味杂陈,看来台湾他是非去不可了。   (信息来源:网易——开国将校唯一申请去台湾者:为探望99岁病危母亲)   黄汉基老家在福建福州,出身当地有名的海军世家。1936 年,17岁的他怀揣报国之志,考上了著名的马尾海军学校,原本能顺理成章继承家族的海军事业,成为一名驰骋海洋的军人。   可1938 年,国家危亡之际,看着山河破碎、百姓流离,他毅然放弃了安稳的学业,一路徒步赶往延安,加入了八路军。   这一去,就成了与家乡和亲人的彻底别离。此后多年,他跟着革命队伍南征北战,从抗日战场到解放战场,始终坚守在保家卫国的第一线。   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过硬的能力,他一步步成长为开国上校,还先后担任过空军多所航校的校长,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到了新中国空军的组建与发展上。   可再坚毅的军人,心中也有柔软的角落,那些年里,他对亲人的思念从未停歇。可1949 年,随着局势变化,黄汉基的父亲带着家人迁往台湾,留在大陆的黄汉基从此与家人断了音讯。   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在台湾,母亲魏韶琴始终坚信儿子还活着,日复一日地盼着他回家,逢人就打听消息,还总叮嘱子女们一定要找到他们的三哥,他肯定还在世上。   这份跨越海峡的牵挂,成了支撑一家人走过漫长岁月的精神力量。   而大陆的黄汉基也时常在深夜梦回故乡,梦里是母亲做的福州鱼丸,是兄弟姐妹围坐的欢声笑语,醒来却只剩满心怅然,只能在心里默默为远方的亲人祈祷平安。   转机出现在1982 年,当时,黄汉基的妹妹黄汉琳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她始终没忘记母亲的嘱托,四处托人打听三哥的下落。   后来,她鼓起勇气给解放军总政治部寄去了一封寻亲信,信里还夹着一张母亲的近照。这封信辗转了七个月,穿过千山万水,终于送到了黄汉基手中。   当他颤抖着双手打开信封,看到照片里母亲苍老却依旧带着牵挂的面容时,积攒了三十多年的思念瞬间决堤,泪水模糊了双眼。   1984 年,妹妹又通过香港的友人,带来了一盘珍贵的录音带。按下播放键,母亲熟悉的福州话缓缓流出,一遍遍喊着他的小名,絮絮叨叨地盼着他回家。   往后的日子,这盘磁带成了黄汉基最珍贵的宝贝,没事就拿出来听,仿佛母亲就在身边絮叨。 1990 年 11 月,一个紧急消息传来——99 岁的母亲魏韶琴突然病危。   弥留之际,母亲嘴里还反复念叨着要见儿子最后一面。此时已退休的黄汉基得知消息后,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妹妹那句 “三哥,母亲说想看一看活着的你”,更像重锤敲在他心上。   他心里清楚,这一次,无论多难,台湾他是非去不可了。他立刻提笔写报告,向上级申请赴台探亲。   作为开国将校,他是当时首个提出赴台探亲的军队系统人员,再加上当时两岸没有直航,赴台手续本就繁琐,他的特殊身份让审批工作更具挑战性。   上级部门了解到这跨越半世纪的亲情牵挂后,深受触动,决定特事特办,为他开通绿色通道。审批过程中,各个部门密切配合,一路加急推进手续办理。   经过几个月的焦急等待,赴台手续终于全部办妥。怀揣着既激动又忐忑的心情,黄汉基从北京出发,经香港转机,踏上了前往台北的旅程。   这一路,他跨越的不仅是一道浅浅的海峡,更是半个世纪的漫长思念与等待。   当黄汉基赶到母亲的病床前时,老人已经处于意识不清的状态,呼吸微弱。他慢慢走到床边,颤抖着握住母亲枯瘦的手,贴着她的耳边轻声喊了一句 “妈”。   没想到,母亲缓缓睁开了浑浊的眼睛,看着他,两行泪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仿佛认出了这个思念了半个世纪的儿子。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黄汉基寸步不离地守在母亲身边,悉心照料她的饮食起居,陪她说话,给她讲大陆的变化,讲自己这些年的经历,用福州话跟她回忆小时候的趣事。   或许是亲情的力量创造了奇迹,母亲的身体竟然慢慢好转,渐渐脱离了病危状态。这段迟来的陪伴,成了母子俩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后来,黄汉基回到了大陆,但他与台湾家人的联系再也没有中断。随着两岸交流越来越便利,他又多次赴台探亲,陪着母亲走完了最后的时光。   母亲最终活到101岁,安详离世。临终前,她紧紧握着黄汉基的手,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再也没有遗憾。黄汉基这场寻亲之旅,不仅圆了母亲的心愿,也了却了自己的牵挂。   如今,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家庭得以团聚,但那段跨越海峡的牵挂与等待,始终提醒着人们: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血脉亲情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隔的。   无论相隔多远,无论历经多少岁月,亲情永远是连接两岸同胞最坚实的纽带,而和平统一、阖家团圆,始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期盼。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