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刘克信,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历经多场重要战役,最终在

古史 2025-11-12 16:48:19

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刘克信,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历经多场重要战役,最终在中条山战役中与子侄一同牺牲,满门忠烈。   1893年的河北获鹿,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庄,一个普通家庭迎来了男孩刘克信,长辈们看这孩子既有脑子又有身子骨,便想着让他走条不一样的路。   后来机会来了,他考上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那可是当时全国最正规的军事学府,挑学生比筛金子还严,课程里战术、兵器、后勤样样齐全,出来的都是能挑大梁的军事人才。   刘克信在这儿扎扎实实地学了几年,毕业后从排长做起,一步步做到连长、上校参谋长,带兵打仗和管理部队的本事,全是这时候练出来的。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一响,全国都燃起了抗日的烽火,忻口战役打起来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是保卫太原的关键一仗,国共两党士兵都往前线冲。   刘克信那时候管的是后勤,别以为后勤离战场远就不重要。   前线战士拼刺刀缺子弹,他带着人连夜从兵站往阵地送,汽车开不了就用牲口驮,实在不行就肩扛手拎。   伤员从战场上抬下来,他早安排好担架队和临时救护点,连夜往后方转移,抓到的战俘也得妥善输送,不能出半点差错。   那仗打了一个多月,最后太原还是丢了,但日军也被打死了一万多人,这离不开刘克信把后勤这条线守得死死的。   太原失守后他回到老家,看着乡亲们被日军欺负得直掉眼泪,没等喘口气就挨家挨户动员,不少爱国青年听了他的话,扛起枪就跟着他重返战场。   山西的不少关隘接连被日军占了之后,中条山就成了挡住日军南下的重要防线。   那时候抗战进入了僵持阶段,日军打不进也退不出,急着要找个突破口,就把目标对准了中条山的国民党军队。   1941年5月,日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一起扑过来,中条山战役就这么爆发了。   可惜国民党军队事先没做好准备,指挥上也乱了套,面对日军的猛攻根本顶不住,部队损失得厉害。   身边有人劝刘克信,要不先退一退或者找找机会投降,他听了当场就火了,军装一扯露出里面的绑腿:“军人拿着枪就是保家卫国的,哪有见了敌人就低头的道理!”   他跟其他几位将领商量,与其在这儿被动挨打,不如分头突围再找机会反击。   突围路上,刘克信带着部队走到晋南野猪岭的时候,突然跟日军撞上了。   他二话没说,拔出手枪就冲在了最前面,士兵们见长官都这么拼命,也跟着喊着冲上去。   日军的火力比他们强太多,子弹像雨点一样打过来,部队伤亡越来越大,打了没多久,刘克信的腹部中了弹,鲜血一下子就把军装染红了。   他捂着伤口蹲在地上,疼得额头上全是冷汗,可手里的枪还指着前方,嘴里喊着:“大家坚持住!”   士兵们想把他扶到安全的地方,他摆了摆手,还在指挥大家调整队形反击,直到最后一口气没上来,倒在了战场上。   这一年他才48岁。   更让人悲痛的是,他的儿子刘明智、侄子刘明仁也在这场战斗里牺牲了,父子叔侄三人倒在同一片战场上,当地人后来都叫他们“刘门三烈”。   很多人觉得打仗就是前线士兵拼杀,功劳都该算在他们头上,刘克信的故事刚好说明不是这样。   忻口战役里,他守着后勤阵地,让前线士兵有子弹打、有伤员救,这才让歼敌逾万的战绩有了底气。   中条山战役时,整个部队都乱了套,他却能稳住阵脚率部突围,哪怕腹部中弹还在指挥,这股血性跟前线拼刺刀的士兵没两样。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军人的责任从来不是只看站在哪个位置,而是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守好自己的本分。   刘克信自己抱着抗日到底的决心,平时跟儿子侄子讲的都是保家卫国的道理,他的行动就是最好的榜样。   子侄俩跟着他上战场,从来没喊过苦喊过怕,最后一起牺牲在野猪岭。   这种家风不是关起门来的私事,是在民族危难的时候,把小家庭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绑在了一起。   咱们常说家国情怀,刘克信一家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现在咱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再上战场拼杀,但刘克信他们留下的精神还在。   记住这些先烈不是为了哭着回忆过去,是要从他们身上学那股子精气神,把日子过好,把国家守好。   忠烈从不是孤胆英雄的独角戏,是一代人用生命写就的传承诗行。   ‌【评论区聊聊】你身边有没有这样藏着家国情怀的家族故事?不妨讲来听听。 (信源:壮烈牺牲殉国于运城的著名抗日英烈事略——运城新闻网)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