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金庸嘲讽中国造原子弹:“花钱造原子弹有什么用啊,百姓都没饭吃了,有这

古史 2025-11-12 13:48:10

1963年,金庸嘲讽中国造原子弹:“花钱造原子弹有什么用啊,百姓都没饭吃了,有这钱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陈毅元帅听闻后愤然回击:“裤子可以不要,原子弹必不可少!”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冷战铁幕的重重包围中,西方世界的全面封锁早已常态化,更致命的打击来自曾经的盟友苏联。   1960年7月,1390名苏联专家突然悉数撤走,343项合同被撕毁,257个科技合作项目被废除,连一张核研发图纸都没留下。   临走前,赫鲁晓夫留下了极尽嘲讽的论调:“中国人喝大锅清水汤,连裤子都没有得穿,怎么有资格生产核武器呢?”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也让刚刚起步的核事业陷入内外交困的绝境。   就在国家面临生存考验的关键时刻,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拍案而起。   面对苏联的羞辱和国内的艰难处境,他掷地有声地宣告:“笑话我们造不起?老子当了裤子也要搞出核子!”   这番话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老一辈领导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考量。   陈毅多次对聂荣臻元帅和中央强调,原子弹一定要搞:“你们把原子弹、导弹搞出来,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子就硬了。”   这番话不仅让负责尖端事业的张爱萍、刘西尧等人心潮澎湃,更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明确支持,中央最终拍板: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绝不放松或下马。   陈毅的“当裤子”论,本质上是对赫鲁晓夫嘲讽的强硬回击,更是对国家主权独立的誓死捍卫。   谁也没想到,陈毅的这番内部表态传到香港后,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当时正执掌《明报》,得知消息后提笔写下社论,标题直指核心——《要裤子不要核子》。   文中,金庸直言:“花钱造原子弹有什么用啊,百姓都没饭吃了,有这钱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公开反对“当裤子造核弹”的主张。   他认为,一个百姓穿不起裤子的国家,即便造出一两枚原子弹,也无法对美苏造成实质威胁。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他还举了苏伊士运河事件的例子:英法两国明明手握核弹,却被苏联一句“炸伦敦”的狠话吓得缩头撤退,足见原子弹对小国而言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在金庸看来,当时中国最紧迫的是解决民生温饱,资金应当投入轻工业,让百姓有衣穿、有饭吃,而非耗费巨资研发“无用的尖端武器”。   金庸的社论很快引发连锁反应,《新晚报》率先发声,发表《裤子固要,核子也要》的评论,明确指出造原子弹不是“二选一”,而是在为“两个都要”筑牢基础。   《商报》《大公报》等主流报刊也纷纷刊登社论批评金庸的观点,部分言辞激烈的文章甚至将其指责为“卖国贼”。   就在舆论争议愈演愈烈时,陈毅元帅再次公开表态:“哪怕是当了裤子,也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   这句话清晰传递出核心逻辑:没有国家安全,人民的温饱就无从谈起,瞬间平息了众怒。   而此时的中国科研工作者,正顶着无图纸、无设备、无技术支持的三重压力,在大漠深处自力更生,向着核目标默默奋进。   金庸的观点,暴露了其战略视野的局限,他只看到了研发原子弹的短期资金投入,却忽视了冷战格局下“无核则无安全”的铁律。   当时的中国被大国核垄断层层包围,苏联的撤援、西方的封锁,本质上都是想让中国放弃核力量,沦为依赖他国“核保护伞”的附庸。   若按照金庸的主张放弃核研发,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只会更无话语权,甚至可能面临任人宰割的命运,所谓的民生改善,也会因国家主权受损而成为空谈。   英法的退缩是大国利益博弈的结果,而中国研发原子弹的初衷是“核威慑自保”,而非“核胁迫扩张”,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历史最终印证了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战略远见,原子弹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安身立命的“保命符”。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唯有手握核盾牌,才能打破大国的核垄断,让中国在国际上真正站稳脚跟。   正是因为有了原子弹,中国后续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才有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一步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   陈毅“外交部长腰杆子硬靠导弹原子弹”的论断,精准点出了核武器与国家话语权的深层关联:没有足够的硬实力,所谓的外交平等、民生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主权是民生的保障。   金庸的局限,在于未能跳出民生的单一视角,看清当时中国面临的生存危机;而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的伟大,在于以超凡的战略胆识,在绝境中为国家谋得长久生机。   核盾护民生,硬骨铸国魂,真正的民生福祉,永远建立在国家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上。   ‌【评论区聊聊】“裤子”和“核子”,你觉得哪个更重要? (信源:在争论核武器是否下马的关键时刻,陈毅元帅发出当裤子也要搞原子弹的豪言——党史博采)

0 阅读:1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