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日报》消息:欧盟外长卡拉斯继续任性地篡改二战史。她依然表示对苏联是二战战

士气沉沉 2025-11-12 12:23:28

【《柏林日报》消息:欧盟外长卡拉斯继续任性地篡改二战史。她依然表示对苏联是二战战胜国之一表示惊讶,称俄罗斯篡改了历史。】 按照“存在主义大师”巴克莱大主教的说法,“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美洲不存在。”以此类推,在卡娅·卡拉斯嘴炮改了二战史之后,二战也不存在——更别说谁赢谁输了。 这听起来很荒谬,但卡拉斯的言论背后,其实藏着一段非常具体且痛苦的历史记忆。她不是凭空“任性”,她的观点深深植根于她的祖国——爱沙尼亚的遭遇。 对于许多波罗的海国家的人来说,二战的开端并非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而是同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那份条约里的秘密附加议定书,像一道阴影,提前决定了这些小国的命运,它们被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不久后,苏联红军开进,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逮捕、流放和吞并。所以在他们的叙事里,1941年纳粹德国的到来,不是侵略,而是从一个占领者手中换成了另一个。当1944年苏军卷土重来,对他们而言,那不叫“解放”,而叫“再占领”。 这种历史创伤,是刻在几代人骨子里的,卡拉斯的言论,正是这种集体记忆的政治回响。她的个人经历也与此紧密相连,她的父亲西姆·卡拉斯,曾是苏联时期爱沙尼亚的政坛人物,后来却成为独立后爱沙尼亚的改革派副总理,这种家庭背景本身就充满了时代变迁的复杂性。 然而,在莫斯科的红场上,历史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俄罗斯的二战叙事,是“伟大卫国战争”。这是一个用超过两千七百万人的生命堆砌出的胜利丰碑,是整个民族最神圣、最不可动摇的集体记忆。 在他们看来,苏联红军是解放了整个欧洲的英雄,是击败法西斯的主力军。任何对苏联在二战中角色的质疑,都是对这份巨大牺牲的亵渎,是对国家荣誉的直接攻击。 因此,当卡拉斯说苏联不是战胜国时,在俄罗斯听来,无异于否认了他们祖辈的流血和奋斗,是在“篡改”他们用生命写就的历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延伸,却无法对话。 如今,这场关于几十年前历史的争论,早已不是单纯的学术探讨。它成了一张被反复打出的地缘政治牌。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历史叙事的战场变得尤为重要。 卡拉斯作为欧盟的最高外交代表,她的每一句话都不仅仅是个人观点,更代表了欧盟的一种政治姿态。 通过强调苏联的“侵略者”属性,可以更好地将当下的俄罗斯与历史上的“帝国主义”行为联系起来,从而为欧盟的对俄政策提供道义和历史依据。这不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谁的故事更有利于当下”的问题。 这恰恰回到了那个哲学悖论的核心。历史,究竟是一堆已经固化的、不容更改的客观事实,还是一个可以被不断解读、重塑甚至利用的叙事集合? 巴克莱大主教的说法看似荒唐,却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事物的“存在”,很多时候依赖于它被“发现”和“定义”。 当足够多的人,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人,开始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讲述历史时,这个新的“版本”就会在现实中获得力量,甚至取代旧的版本。卡拉斯的言论,无论你同意与否,正是在尝试进行这样的“定义”和“讲述”。 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奇特的困境。历史似乎既是坚固的岩石,又是流动的沙。对于亲历者而言,它是刻骨铭心的个人记忆;对于国家而言,它是构建认同的工具; 对于政治家而言,它是实现目标的武器。当这些不同层面的“历史”碰撞在一起时,产生的火花足以点燃现实的冲突。 那么,问题来了,当历史本身成为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我们这些后来者,到底该相信谁? 或者说,历史是否根本就不是过去发生的事,而仅仅是当下我们选择相信、并愿意为之辩护的那个版本呢?这或许才是卡拉斯那番话背后,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0 阅读:132

评论列表

天天打牙祭

天天打牙祭

7
2025-11-12 14:50

这些政客的智商不够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