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国没拆成!德国如今自己拆工业,巴斯夫亏到外迁 二战刚结束那会儿,美国财政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1-12 10:42:58

二战美国没拆成!德国如今自己拆工业,巴斯夫亏到外迁 二战刚结束那会儿,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打算让德国“回归田园”,彻底断掉它的工业根基。可惜冷战提前开局,这计划被马歇尔一纸替代,德国反倒靠美援重振旗鼓,硬是干出了个“经济奇迹”。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美国当年想拆的工业没拆成,倒是德国自己动了手。巴斯夫这个德国化工业的门面,在本土越干越亏,反而在中国大手笔扩张。这事背后,到底是市场的问题,还是政策的锅? 巴斯夫的路德维希港工厂,曾是德国工业实力的象征。可现在,这座庞然大物正一天天缩水,像极了一个吃不上饭的巨人。 俄气断供后,德国不得不转向依赖高价的液化天然气,生产成本直接翻倍。对化工行业来说,天然气不是简单的能源,而是原料,价格一涨,连基础化学品都做不下去了。 巴斯夫财报清清楚楚写着,欧洲区亏损严重,德国尤甚,公司已经开始缩减德国本土的产能,裁员、关停、转移,一套动作行云流水。管理层甚至公开表示,路德维希港可能因能源问题陷入“结构性崩溃”。 海外的巴斯夫反倒是另一番景象,百亿欧元砸下去,建起全新的一体化基地,技术先进,用的还是德国原装工艺。但在中国,能源便宜、市场大、政策稳定,干起活来顺风顺水。 企业不是慈善家,不可能靠理想主义撑住。尤其是化工、钢铁、汽车这些传统产业,转型一旦失速,后果是连锁性的。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直接拿补贴吸引欧洲企业跑过去设厂,德国制造业眼睁睁看着人才和资本流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德国,感受到的冲击远比表面上看到的严重。 2025年奔驰、大众利润集体下滑,裁员、减产一个接一个,说明早已不是个案。全球供应链不稳、电动车转型滞后、市场份额流失,这些都在吞噬德国制造的优势。德国工会的罢工、民众的抗议,其实已在间接表达对经济政策的不满。 柏林的执政团队似乎更在意政治正确,朔尔茨政府面对能源危机和产业危机,反应迟缓,措施分裂,政策摇摆。民调也不是没反应出来,三分之二的民众对政府不满意,企业界更是频频发声求“喘口气”的空间。 政客们继续在气候、外交、安全等议题上消耗资源,却忽略了工业才是德国的立国之本。不夸张地说,从巴斯夫的外迁到汽车业的全面吃紧,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上的连锁反应。 这场“自我拆台”的过程,竟和当年美国准备强拆德国工业的摩根索计划如出一辙。那时候是外来的压力,现在却是自家的选择。马歇尔当年给德国的是重建的机会,而今天德国自己,却亲手把当年重建起来的工业体系,一点点拆掉。 政策不改,企业只能“用脚投票”;资源不稳,投资自然外流。德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几十年打下的工业江山,一点点让出去。而这个过程中,谁都别指望能全身而退。 德国的窗口正在迅速关闭,能源政策如果不重构,产业政策如果不贴地,工业空心化的趋势只会越来越快。巴斯夫只是第一个大动作的企业,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企业,把工厂搬到成本更友好、市场更活跃的地方。 曾经的“经济奇迹”,靠的是稳定的政策、强大的工业和理性的战略。今天的德国,如果不尽快找回这些基本盘,未来或许真的只能靠回忆活着了。  参考资料: 南方农村报新闻:巴斯夫全球多处生产基地关停

0 阅读:82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