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四川一女子为给哥哥还债,不惜陪伴老板24年,没想到老板后来大手一挥,女子身价直接暴涨到125亿,如今更是成为海外的大老板! 上世纪90年代,物资匮乏,谋生不易,16岁的杨利娟在四川简阳的一家小饭馆打工,只求能安稳挣口饭吃。彼时的海底捞还只是家不起眼的小店,创始人张勇看中了她的勤快与机灵,带着160元的月薪登门挖人。换做旁人,或许早已欣然应允,可这个十几岁的姑娘却摇了摇头:“不能走,东家待我不薄。” 在那个“钱能解千愁”的年代,杨利娟把“知恩图报”的朴素道义,放在了翻倍薪资的前面。这份拒绝,没有复杂的算计,只有骨子里的忠诚与坦荡,却让张勇眼前一亮。他看到的,不是一个只会埋头干活的劳动力,而是一种稀缺的“人格资产在利益面前能坚守本心,在诱惑之下能不忘来路。张勇认定,这是值得长线投资的品质,于是耐心等待。 一年后,杨利娟所在的饭馆关门,她才如约加入海底捞,兑现了对老东家的承诺,也为张勇的“品格投资”完成了最初的交割。这一次双向奔赴,为往后二十多年的信任,打下了最坚实的底子。 信任一旦确立,便成了最强大的行动杠杆。 杨利娟深知,张勇的信任不是施舍,而是沉甸甸的期许。她把这份“被看见、被肯定”的暖意,化作了驱动自己前行的燃料,做起事来从不含糊,甚至屡屡超出一个普通员工的本分。刚入职时,她对电脑一窍不通,可当时海底捞正需要懂电脑的人处理账务。 张勇鼓励她:“慢慢学,我信你能行。”就是这句信任的话,让她没了退路,也有了底气。她挤出下班时间,抱着电脑手册一点点啃,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硬是把“电脑小白”的硬骨头啃了下来。这份拼劲,说到底,就是不想辜负那份毫无保留的信任。 1999年的西安,成了这份信任的第一次大考。年仅21岁的杨利娟,被张勇委以重任,派去开拓海底捞第一个外地市场。可现实给了她一记重击:当地人对四川火锅的麻辣口味接受度不高,门店生意惨淡,有时一整天都没几个顾客。远在简阳的张勇没有过多干预,只说了一句“你看着办,我信你”。这份充分的授权,让杨利娟放开了手脚。 她没有坐等总部救援,而是自己琢磨破局之道:亲自坐公交车穿梭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发传单,自掏腰包熬制清甜的豆浆免费送给路人引流,又敏锐地捕捉到本地人口味偏清淡的特点,在菜单里悄悄加了酸梅汤解辣。 那些后来被津津乐道的“海底捞式服务”,比如主动给带孩子的顾客递儿童椅、给感冒的客人端上热姜汤、给等待的顾客提供美甲服务,很多都是从西安门店的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杨利娟用女性的细腻和对顾客的同理心,把“服务”做到了极致。最终,西安门店扭亏为盈,一举打开了外地市场的大门。 这场胜利,不仅证明了杨利娟的能力,更印证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被充分信任和授权时,她的执行力与创造力,足以撬动一个陌生的市场。 后来,当竞争对手开出天价薪资挖角时,她的回应坚定而坦诚:“张总信任我,把这么大的担子交给我,有些东西不是钱能衡量的。”在利益至上的商业环境里,这份对信任的坚守,成了她最鲜明的标签。 而真正给这份“无形资产”盖章认证的,是理性的资本市场。2018年,海底捞在香港上市,敲钟那一刻,不仅是企业的高光时刻,更是把创始人与核心团队之间二十多年的信任与付出,转化为了全球投资者都认可的股权价值。站在张勇身边的杨利娟,手里的股份市值一度高达125亿。 这个冰冷的数字,不再是模糊的“功劳”,而是对她二十多年来“人格资产”持续增值后,最精准、最公允的市场化定价。它证明了:朴素的品格,经得住时间考验,终将被市场看见并珍视。 这份“信任资产”的价值,并未止步于上市的荣光。 2022年,海底捞遭遇前所未有的行业危机,营收下滑、门店闭店,企业陷入低谷。就在此时,杨利娟被推上CEO的位置,临危受命。 她没有辜负这份信任,迅速推出“啄木鸟计划”,优化门店、提升服务质量、严控成本,用一系列精准的举措带领企业扭亏为盈,稳住了局面。这一次,她证明了这份“信任资产”不仅能创造价值,更能在危机时刻守护价值。 如今,她卸任CEO转战海外市场,继续为海底捞开拓新的疆土,由信任构建的资产,正驱动着企业探索更远的世界。 在这个充斥着算计与浮躁的时代,我们总在追逐短期利益,却忘了信任才是最长久的“复利资产”。张勇对杨利娟的信任,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杨利娟对海底捞的坚守,不是被动的服从,而是对信任的双向奔赴。 当所有的技巧与套路都褪去,唯有朴素的信任与真诚,才能穿越周期,成就彼此。这,或许就是海底捞与杨利娟的故事,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信源:华商韬略——专访海底捞CEO杨利娟:用尽今天的力气,明天就会变得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