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很简单的道理。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会吞掉四

蕊蕊聊过去 2025-11-11 20:35:55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很简单的道理。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会吞掉四十万,但会把剩下的六十万送到前线。因为他清楚,自己再贪更多,士兵没饭吃,军队就打不了仗。可要是把这笔钱交到东林党手里,他们能给你贪走九十万,真正用在军队的微乎其微。 明朝进入天启年间,国家已到悬崖边上。北方后金势力坐大,辽东战事吃紧,朝廷年年调兵遣将,军费开支像无底洞。西南边陲也闹起叛乱,陕西河南等地旱灾不断,百姓卖儿鬻女,流民成群。国库空虚,银子收不上来,士兵几个月拿不到饷,兵器锈迹斑斑。就在这节骨眼上,司礼监太监魏忠贤爬上权力顶峰。他靠着天启帝的信任,阉党势力遍布朝野,税赋征收全捏在他手里。   魏忠贤下手狠,加征江南商税和关税,那些富庶地方的绸缎盐铁,本是朝廷命脉,他层层盘剥,银子滚滚而来。魏忠贤自己没少中饱私囊,建祠堂、养鹰犬,花销不小。可话说回来,这批税银大头还是进了军需,辽东前线将士勉强吃上饭,弓箭还能拉开,防线没那么快崩盘。那几年,明朝虽败仗连连,但总算没让后金直捣黄龙,国内乱子也压得住。 天启七年九月,天启帝驾崩,崇祯帝朱由检登基,年仅十七岁,满腔热血想拨乱反正。东林党人早憋着一肚子气,他们多是江南士大夫,家底厚实,平日里讲道义、批朝政,对魏忠贤恨之入骨。崇祯刚坐稳龙椅,东林党就上书弹劾,列出魏忠贤迫害忠良、搜刮民财的罪状。崇祯雷厉风行,下令抓捕阉党。   魏忠贤见势不妙,仓皇出逃,没几天就在凤阳自缢身亡。他的党羽一个个落马,东厂锦衣卫忙得不可开交,朝堂上阉党势力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东林党人欢呼雀跃,以为国运从此中兴。可谁成想,这场清洗刚完,麻烦就接踵而至。国库银子更紧了,边关急报雪片般飞来,崇祯帝日夜批阅奏折,眉头紧锁。 这就说到标题里那桩事儿了。朝廷拨一百万两银子当军费,这钱要是落到魏忠贤手里,他准得先吞掉四十万,用来养私党、修私宅,那些银锭堆在自家库房,换来锦衣玉食。可剩下的六十万,他会老老实实押往前线。因为魏忠贤明白,军队要是饿肚子打不了仗,后金兵马一冲过来,他的权势也保不住。银车北上,沿途关卡层层把守,到辽东营寨时,将士分得饷银,虽少点,但够买粗粮,兵器还能用上。   明军出征时,阵脚稳当,挡住后金几轮猛攻,总算没全线溃败。反观东林党人掌权后,这百万两银子的下场惨多了。他们多出自书香门第,家里和江南商贾搅和不清,银子一到户部兵部,就开始层层克扣。先扣三成当“公费”,送礼拉关系,那些银子进了士绅腰包,修田庄、办酒席。剩下七成转地方官手里,又被借名目截走大半,真正运到前线的,顶多十万两不到。士兵几个月没饷,饿着肚子握枪,辽东防线一碰就碎,后金骑兵长驱直入,堡垒一个个丢。陕西饥民揭竿,起义军越闹越大,明朝这艘船,漏水的地方越来越多。 东林党上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废掉魏忠贤加的商税和关税。理由冠冕堂皇,说是“与民争利”,减轻百姓负担。可实际上,这帮人自己就是江南富户,废税等于从自家兜里多留钱,普通小民没沾多少光。朝廷岁入直线下降,户部尚书天天盯着空荡荡的银库发愁。军饷发不出去,边军哗变,士兵扔下兵器回家讨饭。   崇祯帝想振作,可朝堂上东林党人派系林立,户部和兵部为银子去向吵个不停,一道边关求援的奏折,能在六部间转上几个月,战机全耽误了。文官们光顾着清议,互相攻讦,推卸责任,谁也不肯担头。武将在前线卖命,后面却被文臣猜忌,生怕军人坐大。结果,军队士气低到谷底,叛乱压不住,外敌挡不住。李自成、张献忠的队伍在中原横行,焚烧官仓,抢粮杀官,朝廷调不动兵,银子跟不上,局面彻底失控。 明朝末年的祸根,本就深重。土地兼并厉害,豪强圈地,农民交不起税,灾年一到就起事。天灾人祸叠加,黄河决口,蝗虫成灾,百姓吃树皮草根,饿殍遍野。可魏忠贤在时,至少银子调度及时,表面上维持了个平衡。他手段毒辣,镇得住场子,钱粮能用到刀刃上。东林党人接手后,光讲仁义道德,不懂实干,减税减出财政大窟窿,党争斗得你死我活,把国家拖垮。崇祯帝勤俭治国,想当个好皇帝,可身边没干将,只剩一帮书生空谈。杀魏忠贤容易,收拾烂摊子难,东林党顶不上,明朝就这么一步步走向灭亡。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军破北京城,守军四散,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尽,大明气数尽了。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治国不能光靠理想,还得有实打实的办法。贪腐害人,党争更毒,国家危难时,得团结一心,铁腕反腐,拨乱反正,方能稳住大局。魏忠贤那种人,死有余辜,可接班的要是还不如他,天下就更乱。历史如镜,照出教训:实事求是,务实办事,才是正道。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