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全运圣火在粤港澳大湾区熊熊燃烧,香港澳门豪门几乎全员到齐,场面热火朝天。 另一边却是长江集团中心,一名男子冲进大堂泼下红油,溅得满地狼藉,甚至打伤了保安。 这冰与火的两极,唯独李嘉诚家族的身影,显得格外刺眼。 全运圣火首次跨四城传递,本就是一场政治认同与经济站队的公开彩排,可李家两兄弟却集体缺席。 这事儿的背后,根源恐怕远不止一次简单的行程冲突那么简单。 想当年,他可是香港的“李超人”,是无数人仰望的商业图腾,可如今,却成了资本与社会矛盾的交点。 要理解这一切的来龙去脉,或许得从李家这些年一条路走到黑的“西进”战略说起。 这次火炬传递的分量,绝非寻常体育活动可比。 从南海1522米深海采来的可燃冰作为火种,到全程太阳能引燃和智能设备助力,无不透着“湾区智造”的范儿。 路线更是精心设计,从特区政府总部出发,途经中环金融街、金紫荆广场,最终抵达启德体育园。 沿途是数万市民的热情欢呼,人声鼎沸。 如此重要的场合,香港另外三大家族给予了最大程度的重视。 恒基兆业的李家诚顶着主席身份跑了第6棒,妻子徐子淇更是高喊“为香港骄傲”。 新世界的郑志雯一路笑着与市民互动。 澳门的何家姐妹更是手贴手接力,仪式感满满。 就连79岁的霍震霆都亲自上阵,步履稳健。 反观李嘉诚家族,则呈现出“三无”状态:李泽钜、李泽楷兄弟不见踪影,长和系既无代表到场,也无任何赞助。 这已经不是时间安排上的冲突,而是一种态度上的疏离。 这件事背后折射的,其实是香港商业精英群体在面对时代大潮时的一次集体“站队”。 李家的缺席,让原本潜藏在水面下的“政治认同”问题,第一次如此鲜明地浮出水面。 这种疏离并非偶然,而是李家战略选择与国家发展大趋势渐行渐远的必然结果。 近十年来,李家从内地和香港套现的金额早已超过2500亿,这笔天文数字的巨量资本去向何方? 大多投向了英国的电网、天然气等基建领域。 近期更是试图将一批战略性港口出售给美国财团,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都介入审查。 当其他家族借大湾区政策东风越做越稳时,李家却选择了反向撤离。 更关键的信号来自政治层面。 今年六月,香港特首顾问团换届,李泽钜成了四大家族中唯一被踢出局的核心成员。 这与两年前首届顾问团成立时,李家作为唯一获邀代表的场景,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这种从“核心圈层”到“门外汉”的滑落,是其政治影响力被边缘化的实锤。 当底层民怨以泼漆这种极端方式爆发,当高层政治圈对其关上大门,李嘉诚家族的社会联结已经岌岌可危。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近年的另一个案例,某欧洲零售巨头在中国苦苦挣扎二十年后最终全线撤出。 究其根源,正是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并融入这片商业土壤。 李家一生最引以为傲的“看风向”智慧,在这一刻遭遇了最大的悖论。 他算准了商业的周期,却看错了政治与时代的风向。 当火炬传递的光芒照亮大湾区的融合前景时,也照亮了一个商业文明新方向的开端。 李嘉诚时代的落幕,不是一个商业传奇的悲剧,而是一个更健康、更契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商业新生态的起点。 商业的根永远扎在国家发展的土壤里,企业的命运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这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现实法则。 据行业分析,企业家个人的政治声誉与家族企业的商业价值关联度正前所未有地提升。 一个关键的负面事件,可能导致家族企业市值在短期内蒸发5%-10%。 这意味着,在新的商业生态下,声誉风险已不再是次要指标,而是核心的、可量化的战略风险。 这让人想到,当国家发展的关键词从“机遇洼地”变为“战略高地”,企业家的“在商言商”也必须被重新定义。 面对类似情况时,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不是如何规避风险,而是如何成为那个国家愿意“共担风险、共享荣光”的伙伴。 对于李家而言,是继续在海外市场的刀尖上跳舞,还是选择回归这片曾经滋养他们的土地寻求新的避风港? 时代的天平已经悄然倾斜。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