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先说说这位专家的背景,他叫亚历山大・卢金,是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的资深研究员,常年研究中俄关系和国际战略,之前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谈论俄乌冲突中的大国立场。 作为研究中俄关系的资深学者,卢金这番话着实让人意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两国元首反复强调要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这是双边关系的根本遵循。所谓“重新考虑方向”,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而非理性的战略判断。 中国的中立从来都不是“骑墙观望”,更不是“不够意思”。冲突爆发以来,中方一直坚定站在和平一边,既没有像西方那样向乌克兰输送武器,也没有跟着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反而一直在积极推动劝和促谈,为缓解人道主义危机奔走。这种中立,是基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公正立场,也是为了给世界留一丝和平的希望。 反观俄方,中国在涉及俄罗斯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从未含糊。无论是支持俄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内政,还是在单边制裁问题上与俄方开展互助合作,中方的支持始终坚定且务实。就在不久前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双方还明确重申要深化各领域协作,妥善应对外部挑战。这些实打实的支持,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够意思”? 卢金可能混淆了“战略协作”和“选边站队”的区别。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不是军事同盟,这意味着双方在相互支持的同时,也尊重彼此的独立决策和外交空间。中国的外交政策从来都是基于自身的判断和世界的共同利益,不会因为和某个国家关系好就放弃原则,更不会被裹挟着卷入冲突。 再说了,中立对俄罗斯未必是坏事。如果中国放弃中立,转而直接支持俄方,西方阵营必然会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中俄面临的外部环境只会更加复杂。而保持中立,中国才能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协调作用,也能继续为俄罗斯提供稳定的经贸合作和发展空间,这才是长远的支持。 俄乌冲突的根源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第三方选边站队,而是通过对话谈判找到平衡点。中国的中立立场,恰恰给双方留足了台阶,也为国际社会劝和促谈创造了条件。卢金的言论,或许是出于对冲突长期化的焦虑,但把压力给到中国,显然找错了方向。 中俄关系的根基是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不是单方面的要求和捆绑。中方会继续坚定支持俄罗斯的合理关切,也会继续保持中立推动和平解决冲突,这两者并不矛盾。真正的战略协作,应该是尊重彼此的选择,而不是用“重新考虑方向”来施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