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曾三次拒绝访美邀请:不稀罕外国的荣誉头衔,上级说也不行! 提起钱学森,中国人没人不知道,这位“两弹一星”元勋,凭才华让美国直言“一个人能顶五个师”,更凭骨气在历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故事里,没有投机取巧的算计,只有对国家的赤诚和对尊严的坚守,从头至尾都透着中国人的硬气。 1950年的秋天,钱学森已经打包好行李,买好了回国的机票。 那时候的他,在美国有优渥的生活、顶尖的实验室,可心里装着的全是刚成立的新中国。 他想回去,把学到的本事用在祖国的建设上,可谁也没料到,美国的探员突然找上门,一句“私藏机密”的莫须有罪名,就把他抓进了特米诺岛拘留所。 在那里面,24小时的强光照着,每隔十分钟就有警卫查房,根本没法好好休息,才半个月时间,他的体重就掉了三十多斤,出来的时候虚弱得连话都说不连贯。 就算后来被保释,等待他的也是五年的软禁,每个月得去移民局报到,走到哪儿都有眼睛盯着,活脱脱成了个“透明人”。 美国那时候的样子挺难看的,一边骂着他有“共产主义倾向”要赶他走,一边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又放狠话:“宁可毙了他,也不放他回中国。” 说白了,就是既瞧不上他的立场,又舍不得他的才华,自私和狭隘全写在脸上了。 可钱学森没被打垮,他知道自己必须回国。 1955年,他偷偷写了封求救信,藏在家信里寄出去,辗转了好多次,终于送到了周总理手上。 中国政府当机立断,用11名美军战俘把他换了回来。 美国媒体后来惊呼,这是“用11个平民换走了四个装甲师”! 刚踏上故土,钱学森就把所有磨难抛到了脑后,他看着国家在国防科技上的空白,说了句掷地有声的话:“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之后的日子里,他一头扎进了荒漠戈壁,主持导弹、卫星的顶层设计,手把手带出了一大批顶尖专家。 周总理后来评价,他这一回来,中国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发至少提前了20年。 那些年里,戈壁滩上的漫天风沙,见证了他为国家铸盾的日夜操劳。 中美建交后,美国那边开始频频递来橄榄枝,前后三次邀请他去美国。 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要给他人“杰出校友奖”,让他去美国领奖。 钱学森想都没想就回绝了,理由很直接:“当年是你们把我驱逐出境的,那个命令还没撤销,我现在去不就是自投罗网?” 美国没办法,只能把奖章和证书寄到中国来。 到了1985年,美国的诚意显得更足了,总统里根的科学顾问基沃斯亲自跑到中国来邀请,说要让副总统亲自给他颁“国家科学勋章”,还委婉地说当年对他是“欠了债的”。 那时候还有领导劝他:“时代不一样了,去一趟对中美关系有好处。” 可钱学森还是没松口,他跟领导说:“要让我去可以,美国必须公开道歉,撤销当年的驱逐令,承认他们错了,不然免谈。” 在他看来,美国拿块勋章过来,就是想把当年的霸道事儿盖过去,这种虚情假意他不接。 1986年,美国又换了个法子,打起来感情牌。 他们请来了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老教授、老同事,带着当年的照片,甚至还有他以前实验室的钥匙,专程来中国见他,想靠旧情打动他。 钱学森热情接待了老朋友们,可聊到去美国的事,态度还是一样坚定: “我的情况跟别人不一样,我是被驱逐出境的,这是原则问题。只要美国政府不正式平反,我这辈子都不会踏上美国的土地。” 有人说钱学森是不是太较真了,都过去那么多年了,还揪着不放,其实他不是记仇,是心里装着国家的尊严和历史的清白。 他这辈子最看重的,从来不是外国的荣誉和头衔。 他说过,要是中国人民觉得他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了。 这种清醒,不是谁都能有的,面对美国的荣誉诱惑,他没迷糊;面对领导的劝说,他没妥协;面对老同事的旧情,他没动摇。 他坚守的不是个人的面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被随意践踏的尊严。 早年放着美国的好日子不过,非要回国受穷,是为了国家;回国后在戈壁滩里吃苦受累,是为了国家;晚年一次次拒绝美国的邀请,还是为了国家。 他晚年总穿中山装,那衣服穿在他身上,就是中国人骨气的样子:不卑不亢,心里装着家国。 现在的日子好了,诱惑也多了,可钱学森的故事还是能戳中人心。 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人要是没了骨气,再大的本事也立不起来;一个民族要是没了这样有骨气的人,再富的家当也守不住。 这样的钱学森,这样的骨气,值得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评论区聊聊】要是换作你,面对当年那样的诱惑和压力,能像钱学森这样坚守原则吗? (信源:钱学森三次拒绝访美邀请:不稀罕那些外国的荣誉和头衔,上级说也不行!——中国教育服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