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慌啦!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

桃叔笑谈 2025-11-11 14:45:05

美国开始慌啦!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就没回来,可把美媒给愁坏了,都纳闷中国客户跑哪儿去了呢?而美国还在大量补货呢! 2025年4月那场轰轰烈烈的豁免政策,覆盖智能手机、芯片等20类核心出口商品,本以为是给中国供应商递橄榄枝,没想到等来了空荡荡的订单栏,美媒急得团团转,却没看清这几年中国企业早把路铺到了别处。 最先让美国失算的是供应链的“金蝉脱壳”。中美贸易摩擦刚开始,中国企业就没打算死磕美国市场,而是跟着“链主”企业一起向南边挪了窝。 广西玉柴机器就是典型,跟着国内整车企业抱团出海,2024年8月在泰国开了首家海外工厂,专做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全部建成后年产能能超5万台,产品直接供应东南亚和欧美市场,根本不用再绕道中国本土报关。 更精明的是浙江的化工巨头,恒逸集团在广西钦州建了高端化工基地,又把炼化环节放在文莱,桐昆集团干脆把钦州和印尼的基地连起来搞双循环,这样一来,美国就算降了关税,这些企业的产品也带着“东盟制造”的标签进了美国,自然算不上“中国客户”回流。 这种产业链整链转移的玩法,可不是降个税就能拉回来的,毕竟建一个海外工厂动辄几亿投资,培训当地工人、搭建物流网络都得花时间,玉柴光是磨合泰国供应链就用了两年,谁会为了短期关税豁免拆了现成的摊子。 更让美国没想到的是,中国企业早就把“鸡蛋”分到了别的篮子里。2024年全年中国出口总额创了新高,达到3.58万亿美元,但增长的主力根本不是美国市场。对东盟的出口增速飙到12.0%,比整体增速5.9%翻了一倍还多,东南亚实打实成了中国出口的“压舱石”。 反观美国市场,虽然12月出口增速冲了15.6%,但那都是企业怕特朗普上台政策生变搞的“抢出口”,不是真的回流。 野村的经济学家都算过,2023年通过东盟转道卖到美国的中国商品就有820亿美元,这些货其实还是中国企业生产的,只是换了个出口渠道,美国降税之后,这些转道的供应链已经跑顺了,RCEP协定又能省不少关税,何必再改回直接出口的老路。 美国自己的政策反复也把中国企业给“劝退”了。之前一会儿加税到145%,一会儿又豁免20类商品,这种朝令夕改的操作,让企业根本不敢把宝押在美国市场。 深圳有个做智能手机零部件的老板王明,2023年本来想去越南建厂,后来发现越南厂房租金比东莞贵三分之一,河内工人工资虽然是东莞的一半,但生产效率差太多,综合成本反而高10%,最后干脆在越南设了贸易公司,把国内的货先运到越南仓,再根据美国订单调配。 他算过一笔账,就算美国降了税,从越南发货到美国的物流时间比中国短3天,还能规避潜在的政策风险,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而且美国的产业链早就有了裂痕,半导体产业因为对华加税,零部件短缺不说,成本还蹭蹭涨,中国芯片企业见状干脆转头和欧洲企业合作,2024年对欧芯片出口增长了18%,美国市场自然就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还有个隐形原因,中国企业的“朋友圈”早就扩大了。东博会上3300家企业参展,超百个项目签约,广西的33个重点园区都和东盟21个园区建了协作机制,“东部沿海—广西—东盟”的跨境产业链越拉越紧。 中国能建在东盟三年签了338亿美元的合同,年增速17%,华电还直接把东盟总部搬去了广西,能源和物流配套都跟上了,企业在海外的日子比以前滋润多了。 美国直到降税才发现,自己早就不是中国企业的“唯一选择”,那些被关税逼出去的中国客户,要么在东盟扎了根,要么在欧洲、拉美开辟了新市场,就算美国货架空了,人家也有别的生意要忙,哪有功夫回头看。 美媒愁着中国客户去哪了,其实答案就在那些东盟工厂的流水线里,在RCEP的贸易单据上,在企业早就改了的出口报表里,只是美国这顿操作下来,把自己作成了局外人。

0 阅读:0
桃叔笑谈

桃叔笑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