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清朝康熙继位后,他

义气先义 2025-11-11 12:30:11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清朝康熙继位后,他有个心病,就是台湾,此岛已经被郑氏集团控制了多年,孤悬在海外,如何统一也是康熙一直考虑的事情。康熙刚上台的第一年,也是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将台湾岛夺回来的第一年。 康熙小皇帝八岁就登基,国事一大堆,偏偏台湾这块儿海外孤岛成了他的心头刺。郑成功那家伙,1661年带着船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把台湾岛抢回来,本来是想当反清基地,结果没几个月他就病死了,留下儿子郑经接班。清廷那时候刚打完南明,国力还没完全恢复,康熙先不急着动刀子,打算用和平方式谈谈。 郑成功收复台湾岛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一场反殖民的硬仗。他率领两万多人,两百多艘船,从金门出海,直奔台湾岛西南的鹿耳门。荷兰人盘踞那儿三十八年,靠着炮台和雇佣军守着,但郑军水陆并进,围攻热兰遮城九个月,到1662年2月终于把荷兰总督揆一逼降。郑成功立马宣布台湾岛是中国领土,建起延平郡王府,招抚当地汉人,开垦土地,发展糖业和贸易,本意是恢复明朝江山。可惜他身体本来就弱,忙活完这事儿没多久,就在台湾岛热带气候下染上疟疾,6月8日咽气,年仅38岁。郑经这时候才20出头,匆忙从厦门赶来继承家业,接管了父亲的二十多万军队和台湾岛的控制权。从这儿开始,郑经就把台湾岛当自家地盘,拒绝清廷的任何归顺要求。 康熙一上台,就派人试探。康熙二年,清廷通过福建总督郎廷佐,第一次正式提和谈条件:郑经只要带兵回大陆,朝廷就封他延平郡王,世袭罔替,还准许保留汉人旧俗,不强求剃发易服。这条件搁当时算得上宽大,康熙是想给郑家留条体面后路,避免海外死磕。可郑经不干,他回话说台湾岛自古是中国地,但现在要像朝鲜那样,当个独立藩国,只纳贡不从内地管辖。康熙一看,这不是明摆着要独立吗?谈判就这样卡壳了,清廷也没急着翻脸,继续观察。 转眼康熙六年,清廷再派使者慕天颜去金门谈,这次条件更松:归顺后台湾岛仍由郑家管,准许贸易通商。慕天颜带队渡海,郑经的部将柯平和叶亨出来接头,可谈着谈着,郑经又加码,要清廷承认台湾岛自治,还得交出澎湖列岛的管理权。康熙气得直摇头,诏书里明说“郑经乃中国之人,非外藩可比”。这回谈判又黄了,郑经不但不让步,还开始在福建沿海搞小动作。康熙十一年,他派刘国轩带舰队偷袭海澄,抢了城池,杀了清军守将,宣称这是报复清廷的迁界令。那道令是康熙七年下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断了郑家的走私路子,郑经自然不爽,谈判桌上嘴硬,私下里就动手。 康熙十六年,施琅作为清方代表,去泉州寺庙和郑使谈,条件升级到比朝鲜还优待:封藩不剃发,台湾岛自理内政,只需年年进贡。施琅这人原是郑家旧将,早年投清,精通水战,他上书康熙好几次,强调郑经在拖时间。可郑经的回应是,继续要互市特权,还得清廷帮他打通大陆贸易线。康熙十七年,清水师试着出兵示威,从厦门出发,炮轰金门,郑军退守,但清军后劲不足,没追击。郑经一看清军水师还行不行,就更硬气了,坚持藩国地位。结果那年福建水师再攻澎湖,中途遇风暴,舰队折损不少,只好撤回。谈判就这样拉锯,前后十次,前九次全失败,每次清廷让一步,郑经就多要一分,从归还小岛到独占海路,他压根没把清军的威胁当回事儿。 其实郑经这么拖,有他的小算盘。台湾岛资源丰富,他上台后重用陈永华,设六官行省制,鼓励开荒种蔗,晒盐出口,军队也养着二十万,表面风光。但内部乱七八糟,他宠信乳母陈昭娘当妾,还瞒着生子,郑成功在世时就为此大发雷霆,差点处死他。郑经继位后,家族内斗不断,部将黄斌卿、郑联等多次叛变,他靠血腥镇压才稳住。可对外,他忽略了清廷的变化。康熙这些年励精图治,擒鳌拜,平三藩,国库充实,水师从无到有,施琅在福建练兵,铸红夷大炮,招募水手,舰队规模到两百多艘。郑经死于康熙二十年,染上热病,年39岁,临死前还下令加强台湾岛防御。可他一走,郑克塽这侄子继位,才15岁,军心浮动。 康熙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二十一年,他下诏最后通牒:归顺或开打。郑克塽不理,康熙二十二年五月,正式下令施琅出兵。施琅集结两万水师,两百余艘战船,从东山岛启航,直奔澎湖。郑军刘国轩率三百艘船迎战,双方在澎湖海域对峙。清军先是中计,遭郑军火攻,损失几十艘,但施琅稳住阵脚,利用风向优势,红夷炮齐发,郑舰中弹起火,海战从6月13日打到20日,清军歼灭郑军主力,刘国轩见势不妙,自杀身亡。澎湖七天拿下,郑军残部退回台湾岛,士气全无。 施琅没给喘息,舰队直扑台湾岛鹿耳门,潮水涌进港湾,清兵登陆,郑军仓皇应战。郑克塽顶不住,派人求和,施琅登岛,插上清旗。康熙诏书下来,赦免降众,封郑克塽为公爵,但废延平王位,迁往浙江安置。台湾岛正式设府,隶属福建,施琅任台湾镇总兵,监督安置汉人,开通漳泉永定四口通商,海禁渐开。

0 阅读:1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