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已经离休的开国上校黄汉基向组织打了报告:母亲已经100岁了,希望能赴台探亲! 福州长乐的黄家,是近代中国海军史上的传奇家族。 荣光源自民国第一任海军部长黄钟瑛上将,这位获孙中山亲笔题写“公而忘私”的将领,拒绝袁世凯拉拢,全力整顿海军筑牢民主革命海疆根基。 1912年黄钟瑛病逝,孙中山亲往追悼至声泪俱下,足见其分量。 黄汉基作为世家第三代,祖父是黄钟瑛长兄,父亲黄忠璟为国民党海军上校,弟弟黄汉翔后来成为台湾海军高级将领。 1936年,16岁的他考入马尾海军学校,全英文授课的严苛训练,为日后军事生涯埋下伏笔。 彼时山河破碎,日军铁蹄肆虐,年轻的黄汉基心中,世家忠勇正悄然转化为投身革命的热忱。 1938年1月,抗战局势危急,黄汉基与同学退学徒步奔赴延安,考入抗大第四期时,他给父亲黄忠璟寄去“追随共产党抗日”的家书。 这位身处国民党阵营的父亲满怀爱国心,全力支持儿子,因无法寄钱,便持续在信中夹寄邮票,每张两角的邮票在延安能换一碗红烧肉,百余张邮票承载的,是跨越阵营的父爱与家国情怀。 抗大毕业后,黄汉基凭出众英语能力进入115师,追随罗荣桓赴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 1945年抗战胜利,他随部队进军东北,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任情报参谋,蒋介石发往东北、山东的军事情报,均经他手转交前线指挥层。 从情报编译到作战指挥,他在战火中快速成长为林彪、罗荣桓麾下得力干将,参与四平、锦州、天津等关键战役,从海军学员蜕变为能征善战的陆军军官。 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军司令萧劲光与空军司令刘亚楼为争夺黄汉基展开“竞争”,曾共事的刘亚楼最终将这位兼具专业素养与实战经验的人才纳入空军。 从长春第二航校副校长到新中国首个空军轰炸团副团长,从抗美援朝战场到航校建设一线,他的足迹镌刻着人民空军初创史。 1951年,他率部参加攻占大和岛战役,指挥轰炸机群在战斗机掩护下精准投弹,拔除美军安插在鸭绿江口的情报据点。 1958年,他受命组建空军第十六航校并任首任校长,周总理亲笔签名的任命书,成为其军旅生涯至高荣耀。 这所航校后来为空军输送大批人才,走出十多位将军,成为空军人才培养摇篮。 1938年赴延安后,黄汉基与家人彻底失联,六七十年代,他才从审查人员口中得知,1949年父亲已携全家赴台。 海峡对岸,母亲魏韶琴从未放弃寻找,这位福州才女每月到天后宫为儿子祈福,父亲临终前仍念叨:“我的依基还活着吗?” 80年代,在美国任教的妹妹黄汉琳通过解放军总政治部找到黄汉基,1985年南京团聚时,母亲录制的福州话录音带,成了他枕边最珍贵的慰藉。 1990年10月,即将过百岁生日的母亲病危,70岁的黄汉基写下“母亲魏氏,年99,病危,恳请赴台探亲,一尽人子之孝”的申请。 这份盖满13枚公章的特例批件,让他成为开国将校中首位赴台探亲者。 当他在病房轻唤“妈”时,弥留的母亲竟奇迹般睁开双眼,这场跨越海峡的团聚,创造了生命与亲情的奇迹。 黄汉基的人生,最打动人的是心中“家国秤”。 身为国民党海军世家子弟,他本可承袭父辈荣光在国民党军队平步青云,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抛开阵营偏见认准共产党能救中国,毅然奔赴延安。 父亲黄忠璟虽在国民党阵营,却以寄邮票方式支持儿子抗日,印证乱世中中国人“抗日图存”的共同追求。 从海军学员到陆军作战科长,再到空军航校校长,他数次转换岗位,始终紧跟国家需求。 真正的世家从不是传身份,而是传精神,黄家忠勇报国的家风,在他身上活成了最鲜活的模样。 马尾海校的全英文教育,让他在情报编译中无可替代,成为连接前线与敌方情报的关键枢纽; 抗战与解放战争的实战历练,让他积累丰富作战经验,从参谋到副团长的晋升全凭实绩。 建国后投身空军,他将海军世家的专业基因融入空军建设,建航校、教飞行员、定训练体系,为空军正规化建设搭起框架。 他与家人半世纪的牵挂,是两岸分隔的缩影,更藏着人性中最坚韧的亲情。 母亲五十年祈福、父亲临终牵挂、妹妹跨洋寻找,这份坚持令人动容;黄汉基珍藏录音带、高龄赴台探母,这份回应同样暖心。 他既是开国将校,又是台湾海军将领的兄长,这趟行程打破了身份与地域的壁垒。 政治隔阂终究挡不住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份亲情正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最佳证明。 信仰铸魂,专业立身,亲情暖心,黄汉基的一生,藏着中国人最看重的家国与牵挂。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支撑一个人跨越半世纪风雨的,是信仰的力量还是亲情的牵挂? (信源:建党百年 | 黄汉基,从海军到空军——船政文化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