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00年,一对辽宁夫妇借了7万元将女儿送出国留学。令人伤心的是,女儿却

千浅挽星星 2025-11-10 19:01:09

[微风]2000年,一对辽宁夫妇借了7万元将女儿送出国留学。令人伤心的是,女儿却从此消失了。直到21年后,父母临终前才得知:女儿不仅活着,还成为了德国的一名教授,同时也结婚并生了孩子。   对曹茜的父母来说,这7万元是为女儿未来做的最大投入,他们是普通劳动者,收入不高,为了凑够这笔钱花光了所有积蓄,之后的日子里,一直在省吃俭用偿还借款。   他们对女儿的期望很实在,就是希望女儿学业有成后能回到身边,等自己老了有个照应,之前高考时,他们还曾强行修改曹茜的志愿,让成绩优异的女儿留在本省上学,可见他们多希望女儿能在自己身边。   所以当女儿突然失去联系,夫妇俩完全无法接受,觉得所有的付出都白费了,心里又难过又困惑。   但曹茜对这件事的想法和父母完全不同,在她看来,从小到大,父母对她的安排让她感到很压抑。   她学习成绩好,也一直听父母的话,但这种顺从并不是因为愿意,而是觉得是在偿还父母的期望,导致自己心里的窒息感越来越强,在她看来,去德国留学是摆脱父母控制的唯一机会。   于是,那7万元在曹茜眼里成了和过去生活切割的费用,不过刚到德国时,她遇到了困难,曾给家里打去电话求助,可电话里父亲说的话让她很受伤。   这让她觉得,父母拿出这笔钱并不是单纯的爱,而是想通过这笔钱继续控制她的人生,从那以后,她就下定决心不再和家里联系,彻底摆脱父母的束缚。   之后她在德国努力学习工作,成为了教授,也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生活,她不愿意和家里联系就是怕父母再次干涉她的生活,想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自主。   这个悲剧的根源在于父母和女儿对“亲情”的理解完全不同,也从来没有好好沟通彼此的想法,父母觉得自己付出了全部,是对女儿好;女儿却觉得父母的付出让她失去了自主选择人生的权利。   父母的爱变成了过度干涉,女儿追求自主的方式又太过决绝,完全断绝了联系,那7万元本是父母支持女儿的心意,最后却成了横在双方之间的隔阂。   直到曹茜的父母带着遗憾去世,他们都没能理解女儿为什么不联系自己,而曹茜也始终没有机会和父母解开这个心结,这场因为沟通不畅和观念差异造成的家庭遗憾,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来源:《辽宁晚报》——独生女儿留学德国17年杳无音讯

0 阅读:335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