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时,碰到一个乞丐,钱学森仔细一瞧后,大惊失色,

轩叔观察 2025-11-10 18:11:18

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时,碰到一个乞丐,钱学森仔细一瞧后,大惊失色,乞丐居然是自己的老师,被认出来后,乞丐却挥着手,让钱学森不要理他,离他远远的。[给你小心心] 那天在北京中关村的街头,钱学森遇见了一位伸手乞讨的老人,就在他准备掏钱时,突然愣住了,这位衣衫褴褛的老人,竟是他当年在清华大学的恩师叶企孙。 认出学生的瞬间,老人没有相认,而是慌乱地挥手让钱学森离开,随即转身蹒跚而去,这个蜷缩在街角的老人,曾是中国科学界的奠基人。 他培养的学生名单堪称中国科学界的星空: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他亲手创建的清华物理系,走出了7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1898年,叶企孙生于上海书香门第,13岁考入清华学堂,后来赴美留学,在哈佛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布里奇曼,23岁时,他精确测定的普朗克常数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十余年。 就在学术生涯蒸蒸日上之时,他选择了回国,1924年,他放弃美国的优厚条件,决心用科学改变积贫积弱的祖国。 那时的中国,科研条件极其艰苦,叶企孙白手起家创建清华物理系,自掏腰包购买仪器,甚至变卖母亲的翡翠手镯添置实验设备,他坚持精细培养。 他有着识才的慧眼,破格提拔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进入清华,支持钱伟长从文科转学物理,亲自安排钱学森赴美深造,这些当年的年轻人,后来都成了中国科学的脊梁。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1967年,年近七十的叶企孙因学生熊大缜的冤案受到牵连,被扣上“特务”罪名关进监狱,出狱后,他失去工作和住房,只能流落街头。 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这位老人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尊严,饥饿时,他宁愿沿街捡拾食物,也不愿向那些已成国家栋梁的学生求助。 钱学森认出恩师后多次尝试接济,却总被叶企孙回避,这位老人宁愿独自承受苦难,也不愿连累学生的前途。 1972年5月,北京大学恢复了叶企孙的教授待遇,但长期的折磨已耗尽他的健康。 1977年1月13日,这位79岁的科学宗师在孤寂中离世,追悼会上,甚至没有提及他对中国科学的贡献。 十年后,中共河北省委为熊大缜案平反,1987年,叶企孙的平反文件正式公布,1995年,他的铜像终于在清华园落成,底座上刻着“中国物理学奠基人”。 今天,我们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先进设备,科研条件早已今非昔比。 但回望那位用工资购买仪器、在困境中守护科学火种的老人,我们依然会思考:是什么支撑他在绝境中坚守知识分子的风骨? 答案或许就藏在他常说的话里:“科学救中国,取决于我们能否守住科学的火种。 看到叶老的故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看到叶老让钱学森快走那段,鼻子一下就酸了,自己都那样了,第一时间想的还是保护学生,这才是真正的师者仁心。” “一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顶尖人才的大师,结局却如此坎坷,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尊重知识、爱护人才,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和叶老比太渺小了,但叶老的故事激励我,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太不容易了,看看叶老,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珍惜呢?致敬那个时代坚韧不拔的灵魂!” “在清华校史馆看过叶先生的资料,今天读到这个细节依然感动,希望年轻一代能多了解这些真正的大师,传承他们的精神。” 最触动你的是他哪个方面的品质?是他的慧眼识才,是他在逆境中的坚守,还是他保护学生时无私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和看法。 信息来源:新华网 光明网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