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年来,国际奥委会特别郁闷,基本上处于憋屈沉默的状态。由于法国,美国连续举办,他们不敢指导个干涉参与,一点存在感都没有。而印度巴西这样的国家,他们也不敢放给他们承办。 好好一个全球顶级赛事的组织者,硬生生活成了“两头为难”的模样,其中的无奈只有自己清楚。 这事得从奥运申办的“冷遇潮”说起,前几年根本没多少城市愿意接奥运这个摊子,索契和里约办赛留下的一堆烂账还没清,东京奥运预算又飙得老高,吓得波士顿、罗马这些原本有意向的城市全打了退堂鼓。 最后只剩下巴黎和洛杉矶愿意接,国际奥委会简直是“抓救命稻草”,哪还敢提什么指导要求。毕竟要是这俩也撂挑子,奥运真可能面临没人办的尴尬。 巴黎和洛杉矶办奥运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根本不需要奥委会指手画脚。 巴黎市长本来就想借奥运团结移民群体,走出恐怖袭击的阴影,从场馆选址到赛事安排,全按着自己的思路来,连环保细节都卡得死死的,要打造“最绿色的奥运”。 洛杉矶更干脆,直接用现成场馆,连新建都省了,还提出要让奥运跟着城市发展走,而不是反过来为奥运折腾城市。 这俩城市背后有国家财力撑着,又有成熟的办赛经验,奥委会就算有不同想法,也只能憋着不说,毕竟人家是“救场英雄”,得罪不起。 更关键的是,奥委会的收入大半靠西方市场撑着,美国的转播合同和欧洲的赞助费是重中之重。 法国是欧洲体育圈的“老大哥”,美国更是奥运转播的“金主爸爸”,真要是在办赛细节上较真,万一对方不高兴撤了资,奥委会的日子立马就得紧巴。 之前有内部消息说,洛杉矶想调整几个项目的比赛时间迁就本土观众,奥委会明知道可能影响其他地区观赛,也只能点头同意,这种底气不足的样子,哪里还有“指导者”的派头。 这边不敢管,那边更不敢放,巴西2016年办里约奥运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泳池莫名其妙变绿,奥运村漏雨断电,赛后场馆直接荒废长满杂草,连运动员住过的宿舍都成了贫民窟居民的临时住所。 那些为奥运修的道路和场馆,不仅没带动发展,反而成了政府的负债包袱,奥委会事后查账,光善后就花了不少精力,再让巴西办一次,他们是真怕重蹈覆辙。 印度的情况更复杂,这些年一直喊着要办奥运,可实际评估下来全是漏洞,基础设施根本跟不上,大城市交通堵得水泄不通,连专门的奥运场馆都没地方建。 之前有评估团队去考察,发现连安保方案都没个谱,万一赛时出点岔子,奥运的招牌就砸了。 更别说印度的办赛经验几乎为零,连区域性赛事都出过乱子,奥委会哪敢把这么大的担子交过去。 其实奥委会的憋屈,本质是奥运模式出了问题,办赛成本越来越高,小国家根本扛不住,大国要么不想办,要么办起来就按自己的规矩来。 发展中国家有热情但没能力,发达国家有能力但有私心,奥委会夹在中间,既想保住奥运的品质,又怕没人接盘,只能在妥协中过日子。 这两年奥委会也在偷偷想办法,比如推“节俭办赛”改革,鼓励用现有场馆,减少新建投入。 可改革哪有那么容易,法国美国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印度巴西的短板也不是短期能补上的。估计这种憋屈日子,他们还得再熬一阵子。 说到底,奥委会的无奈藏着奥运的尴尬,曾经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如今成了“烫手山芋”,不是他们不想有存在感,是现实根本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 什么时候奥运能变成既办得起、又办得好的赛事,奥委会才能真正抬起头来,不用再看谁的脸色过日子。 参考资料:光明网《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中国是国际体坛真正的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