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两次放尽了俄国的血,俄国扩张的气运基本给打光了,一战前沙俄人口1.67亿,结果一战开打损失了700万人,击垮沙俄迫使倒台间接导致沙俄内战损失了500余万人,硬生生打断了沙俄的工业化进程。 在那个帝国争辉的年代,沙俄野心不小,想往巴尔干伸手,盯着黑海出地中海,甚至在亚洲也想分一杯羹。 但偏偏德国就像看穿了它的底牌,一战那一刀,直接扎在要害。 当时的沙俄,正值工业化的上升期。光是钢铁产量,在1900到1913年之间翻了一倍,铁路铺得飞快,战前动员兵力能上1500万。 但好景不长,坦能堡战役就让沙俄的脸摔了个粉碎。德国15万打俄国40万,结果俄军损失30万,几乎被团灭。 接着1915年,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战役又是一刀,俄军直接溃退,大片领土拱手让人,连波兰、白俄罗斯都险些守不住。 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整个国家机器的崩溃预兆。士兵纷纷哗变、后勤供应断裂、军官腐败成风,整个沙俄帝国像个风中残烛,被德国一吹就摇摇欲坠。 战争打了三年,沙俄光军人就损失了700万,很多年轻劳动力直接消失了。 1917年,沙皇退位,临时政府上台,结果也没撑多久,国家直接陷入五年内战,额外又死了500万人。 前线尸横遍野,后方饥荒蔓延,工业发展彻底停摆。 原本可能在20年代追平德国工业水平的梦想,一下子碎成渣。 沙俄倒下了,苏联接过了接力棒。斯大林上来后,从1928年开始疯狂推五年计划,试图把工业化拉回来。 但人口基础已经伤了元气,起步时只有1.4亿,硬是靠政令和计划经济,把重工业拉上来。 正当苏联喘口气,德国又杀了回来。这次带头的是希特勒,直接启动巴巴罗萨行动,东线战场全面开打。 基辅战役,苏军直接丢了60万人。列宁格勒围困了900天,饿死了无数平民;斯大林格勒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场之一,尸体都堆成了掩体。 战争打完,苏联虽然赢了,但代价惨得让人发抖。2700万人死于战争,军人阵亡870万,平民伤亡千万,尤其192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几乎被打光,直接断了国家的后劲。 那些原本该撑起国家建设的青年,不是在前线倒下,就是没活过围城。 战争过后,苏联虽然保住了地盘,但整个国家像是被抽走了骨髓。工业区被炸成废墟,连最基础的民生都难以保障,军费长期占了GDP的四成,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希特勒虽然失败了,但德国的战略目标某种意义上却实现了。他想让苏联变得虚弱,结果苏联正元气大伤。 德国这两次“放血”,一次比一次狠,抽的不是表面,而是俄国的根。 从沙俄时代的1.67亿人口,到苏联早期的1.4亿,再到今天俄罗斯的人口徘徊在这个区间,这100年几乎没再突破。 而工业产值更是经历了断层式的衰退,一战后缩水到战前的两成,之后几十年都靠石油、天然气在撑场面。 原本沙俄在一战前还想着南下巴尔干,争霸地中海。二战后,苏联虽然搞出了“东欧小弟团”,但1956年匈牙利一闹,东欧局势就开始失控。 1979年打阿富汗,更是把苏联拖进了泥潭,砸光了外汇储备,最终自己也走上了解体之路。 日俄战争后,俄国在远东曾建起不少俄侨社区,有人称之为“小莫斯科”。可一战爆发后,这些人被召回参战,再加上内战影响,彻底瓦解。 冷战期间,苏联也试图在中东搞影响力,但美苏博弈下,苏联的手基本被掐住,始终无法真正突破。 到了今天,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但早已不是那个能让欧洲颤抖的大国。人口依旧在1.4亿上下浮动,工业体系老化严重,大部分军工企业靠苏联遗产吃老本。 2022年冲突爆发后,再一次被消耗,经济与人口再次承压。 德国这两次重击,不是简单的战争胜负。它从地缘上卡住了俄国的咽喉,从人口和工业上切断了扩张的可能。 从彼得大帝一锤定江山,到今天俄罗斯困守一隅,历史像一口磨盘,一点点碾碎了帝国的气数。 这就是战略的分量,一次精准的打击,可能不是立刻见效,但能改写百年国运。 德国自己当然也没好到哪去,战后一分为二,靠着美国输血才重新站起。但从结果看,德国的两次出手,确实让北极熊变成了如今的跛足巨兽。 沙俄、苏联、俄罗斯,这三个名字背后,是同一个国家的三次挣扎。而德国的那两拳,成了它永远也抹不掉的伤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