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 我国发射成功! 据报道,11月9日11时32分,我国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成功将搭载的楚天二号技术试验01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可是咱们国内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能把 4 吨重的东西精准送到天上,就像给太空送快递的 "重型卡车",稳当得很。 可能有人不知道东风这个地方有多厉害,它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专门为商业航天开的 "特区",从 2018 年到现在已经搞了 30 多次民商航天发射,连蓝箭航天、星河动力这些民营巨头都在这儿扎根了。 更难得的是,这地方能发射大中小各种火箭,不管用固体燃料还是新型液体燃料都能搞定,就像个 "航天万能发射场",这次力箭一号的成功,又给它添了个漂亮成绩。 再说这两颗卫星,别看名字里带 "试验" 俩字,作用可大了去了。它们是在武汉 "中国星谷" 造的,和去年 5 月发射的楚天 001 星是 "兄弟",那次 001 星已经帮咱们在超低轨道卫星技术上实现了大突破,这次 01 星、02 星更是带着 "黑科技" 上天 。 搭载的毫米波雷达和高分辨率光学设备,能把地面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连建筑物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它们的 "眼睛"。 可能大伙觉得这跟咱们没关系?错了!它们传回来的数据能帮着监测长江大堤这样的水利设施,要是有裂缝或者沉降,早早就能发现。 遇到台风、洪水,还能提前预测灾情,去年河南暴雨的时候,类似的遥感卫星就帮着精准划定了受灾区,救了不少人,这两颗新卫星只会更靠谱。 更让人佩服的是背后的航天人。为了造这两颗卫星,43 人的 "天网纵横" 突击队拼了大半年,里头 28 个是党员,个个都是技术好手。 卫星造的时候难题一大堆,比如要在小小的空间里装下好多设备,还得互不干扰,设计师们半个月改了十多版方案,反复测试才搞定。电磁兼容那个坎儿,工程师们对着数据一遍遍地算、一次次地调,就怕出半点差错。 想起 2024 年 12 月,力箭一号遥六发射失利过,当时多少人揪着心,可咱们的团队没泄气,短短 11 个月就重整旗鼓,连着成功发射遥八、遥九,这种不服输的劲儿,就是咱们航天强起来的底气。 这事儿往大了说,更是咱们商业航天的 "实力宣言"。楚天星座这项目,湖北和航天科工二院砸了 100 亿,打算到 2030 年弄 300 颗卫星组网,到时候天上全是咱们的 "眼睛",不管是农业种庄稼看墒情,还是海洋查污染,都能实时掌握情况。 现在全球都在抢太空资源,美国 SpaceX 忙着在低轨道布星链,咱们另辟蹊径,在 700 公里的中高轨道布局,这高度既能躲开太空垃圾,又能每 2 小时就扫一遍亚太地区,不管是防灾还是应急,反应速度都快得很。 国际宇航联都夸咱们,说在卫星技术和发射成本上,已经能和美国掰手腕了,这可不是吹的,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可能有人会问,花这么多钱搞航天值不值?我给大伙算笔账,商业航天每投 1 块钱,能拉动 6 块钱的相关产业,像武汉 "中国星谷" 已经因为造卫星带动了上千人就业,周边的电子元件、新材料企业都跟着红火起来。 而且卫星数据能帮农民省水省肥,帮渔民找渔场,帮救援队伍抢时间,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好处。 就像 2024 年楚天 001 星传回的遥感数据,帮湖北洪湖调整了养殖区域,渔民们当年收入就涨了两成,这就是航天技术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这次发射还有个细节特提气,东风试验区用的是 "车载机动发射",火箭不用固定在发射塔上,开车拉到地方就能发射,这在军事上叫 "打了就跑",能躲开别人的监视,安全性大大提高。 这种军民融合的思路太聪明了,民用技术能帮着国防,国防技术又能反哺民用,比如这次卫星的抗干扰技术,以后用到手机信号上,偏远山区也能畅通无阻了。 看着这两颗卫星顺利入轨,我真觉得咱们这代人太幸运了。 从当年东方红一号上天举国欢腾,到现在一年几十次发射成常态,从国企单打独斗到民企百花齐放,咱们中国航天已经从追着跑变成了领着跑的角色。 这次楚天二号的成功,不是结束是开始,等 300 颗卫星组网完成,咱们普通人说不定拿着手机就能直接连卫星,山里的孩子能上卫星网课,海上的渔民能随时报平安,这日子想想就盼头十足。 总之,这次发射成功绝不是偶然,是咱们航天人日复一日拼出来的,是国家科技实力一步步堆起来的。 作为中国人,看着自家的卫星在天上转,看着咱们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强,那种自豪劲儿真是没法说。 我敢说,再过几年,咱们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商业航天的领头羊,到时候咱们老百姓能享受到的航天红利,只会多不会少!
